欢迎访问歪歪头条网站,我们将带您了解更多奇闻世界!
微信扫码关注
看新鲜资讯

首页 >社会事件

女性红利“盛宴”将散?“女拳游戏”终将玩不下去的三大真相

社会事件 发布日期: 2025-07-08 浏览:

当前围绕“女性红利”的讨论愈发热烈,其可持续性正受到广泛质疑。核心争议点之一在于彩礼的合理性。支持者常将其视为对女性生育及婚姻中“大量付出”的补偿。然而,这种补偿逻辑是否经得起推敲?

需要思考的是,男性进入婚姻后,其收入是否上交?他是否承担养家责任?难道婚姻意味着男性可以置身事外?事实数据表明,在中国家庭中,女性收入平均占比约35%,但其支出却往往超过65%。这反映出婚姻内经济贡献的显著差异。诚然,女性在家庭精力、抚育后代及个人青春上的投入是巨大的付出,但这不应成为忽视男性付出的理由。男性的收入贡献(常常是家庭经济支柱)、日常家务分担、情感投入以及同样流逝的青春,难道不是同等重要的付出?

女性红利“盛宴”将散?“女拳游戏”终将玩不下去的三大真相

两性关系简化为单向的“雇佣补偿”模式,必然加剧矛盾。现实中,无论是恋爱还是婚姻关系,男性的物质与情感付出常常是持续且显著的。遗憾的是,这些付出有时未能获得同等的关注与认可,部分女性更倾向于聚焦自身感受。

进一步审视彩礼问题:要求男性在组建家庭前支付一笔额外“补偿”是否合理?一个普遍现象是,绝大多数女性倾向于选择经济条件不弱于自己的伴侣。从恋爱到婚姻组建,男性在情感和物质层面通常处于持续的付出状态。若将此视为一种“补偿”,那么额外的彩礼要求就显得逻辑矛盾。更值得警惕的是,婚姻关系中,女性拥有随时中止(离婚)的选择权。这可能导致一种风险:一方获取了物质利益(如彩礼)却未履行相应责任,甚至利用规则漏洞进行“骗婚”,此类现象确有增多趋势。

当一方在关系中过度强调利己与算计,必然诱发另一方的同等回应。两性关系的天平若长期失衡,最终将无人受益。

回顾历史,女权主义的兴衰与经济周期紧密相连。上世纪80年代,日韩及香港经济腾飞,女性地位随就业机会增多而提升。经济繁荣催生了大量新富阶层,女性在婚恋市场(“上迁婚”)和职业发展上拥有更多选择权,社会矛盾相对缓和,女权意识自然兴起,女性群体满意度较高。

进入90年代,上述地区经济增速放缓甚至下滑。此时,女性发现符合其期望的伴侣变少,职业前景亦不明朗。社会压力下,“女拳”思潮(表现为极端诉求与对立行为)及相关的婚恋欺诈(如骗婚、骗财)开始涌现,进入“斗争期”。

随着经济下行趋势持续,社会逐渐认清这些极端行为的危害性。约2000年后,日韩、香港等地陆续进入“平衡期”,社会共识转向推动两性平等,通过法律规则调整遏制权益过度扩张,而非无条件纵容。例如,日本部分保守做法是引导已婚女性回归家庭,虽存争议,但反映了社会对过度女权化的反弹。

中国情况亦有相似轨迹:90年代至2010年左右是“发展期”,经济高速增长,机会众多,婚恋匹配相对容易;2010年至2023年前后进入“斗争期”,经济压力增大,就业(尤其女性)竞争加剧,极端“女拳”事件频发(如男厕改女厕争议、成都地铁诬告案、大同婚内案等),性别对立情绪高涨。2023年成为分水岭,经济下行压力显著,男性群体对不公平规则的反思日益增强。预计未来2-3年,社会将逐步进入遏制极端、寻求新平衡的“平衡期”。

btw无论历史如何演变,唯有自食其力者方能赢得尊重,唯有真心实意、愿意与伴侣共同经营家庭者方能收获幸福与真爱。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相。持续诉诸“弱势”或要求单方面利益让渡,终将耗尽社会共情。当无节制的索取失去土壤,这套失衡的“女拳游戏”自然难以为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