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歪歪头条网站,我们将带您了解更多奇闻世界!
微信扫码关注
看新鲜资讯

首页 >奇闻异事

讲座概要-宋元武隐墓地 第202206108期 第2039期

奇闻异事 发布日期: 2023-03-20 浏览:

转自“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微信微信官方账号。

2022年6月10日上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系列讲座《考古学研究》继续在线。主讲人为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预聘副教授刘伟先生,讲座题目为《宋元时期的五音墓地》。

一、白沙宋墓的发现

1951年,苏白老师主持发掘河南省蔚县白沙水库墓,发现三座北宋晚期仿木结构的砖墓。这三座墓距离很近,在白沙水库宋墓中形成一组,应该是家族墓地。那么,三座墓的排列原则是什么呢?首先,三座墓呈三角形排列,一号墓在南面,二号墓在西北面,三号墓在东北面。其次,根据仿木结构和壁画排列,1号墓早于2号墓,2号墓早于3号墓.第三,一号墓出土的傅园二年(1099年)购地凭证表明墓主人为赵大文。

苏老师敏锐的发现,这样的情况可以和《重校正地理新书》中的内容联系起来。《地理新书》是北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年正式编纂的地理书,反映了五音姓李的理论。这本书流行于中原北部,金代时有所增补,金元刻本有两部,其中一部是李生铎旧集,属于北大图书馆。之后苏老师恰好整理了这本藏书,于是有了这个机会。

262367a8047a19420ab3726edeb9b0f3.jpg到《重校正地理新书》,传说有八种排列家族墓地的方式,其中第八种叫赵穆葬,也叫关羽葬,特点是“先葬者,即左赵有穆,形似鱼”,这种葬法流行于黄河流域。书中有一张赵鱼葬图,其中焦祖在墓园的点是东南C,其次是西北任,又是东北A。赵在五阴属于焦氏,白沙1号至3号墓的三角形排列和顺序与《地理新书》所图解的极为相似。因此,苏老师首次将考古资料与地理书籍相结合,揭示了宋元时期武隐墓地的存在。

这样看来,武隐墓园的布局似乎是没有问题的。根据《地理新书》的描述和白沙宋墓的例子,似乎可以回答什么是鱼葬,什么是赵穆葬。苏先生在《白沙宋墓》一书中引用了《地理新书》的赵穆葬图,并以北宋墓葬砖雕中的柳条穿鱼形状来说明这种排列。

但是,如果我们仔细阅读《地理新书》原文,就会发现问题并没有那么简单。以焦赵鱼葬为例。书上说:“丙、任、甲三点姓焦的祖坟埋葬完毕后,在西面北面建坟,名为赵穆冢,不准跨酉地。焦姓祖坟葬于丙、任、甲三点,再于任正北、正西之地造坟,名为鱼葬,不准越分地,位置如是。”虽然这段话在讨论赵的埋葬时被广泛引用,但大家都没有深究这段话的意思。

《地理新书》为什么后续葬叫‘任地正北西’,而不是‘任雪’呢?为什么叫‘造坟’而不是‘打洞’?为什么新坟和鱼葬的朝向不一样,有‘非地’和‘辛地’之分?如果壬是为了连续排列壬甲的需要,如何解释辛的新位置?为什么不在前坐序的丙壬甲之列?既然新坟的位置已经安排在仁或辛,为什么说‘不跨酉地’或‘不跨分地’呢?如果不能合理解释这些问题,对赵于墓葬的理解就只能局限于白沙一号至三号墓这样的三座墓的等级关系,而不能推广到更复杂的家族墓地。

二,石喜的启发

碑文大意是,郑和初年,立碑人之父罢官回家。他和地理雌雄同体的金友芝在祖坟附近选了一个新的分支墓地,种了64棵柏树作为分界。穆氏属于俞氏,墓地有49个穴位。其中贾的五个方位可供选择埋葬,加上内外之差,共有十个穴位。墓地的布局是在售票柜台(墓地中心)上用石头雕刻的。在地图上,已经埋葬的标有官名,闲置的只标有方向备用。

这块碑文已经不存在了。章丘女郎山虽已发掘出多座墓葬,但并未涉及穆墓地。所以目前只能讨论文字。碑中所述墓地坐穴顺序与《北京图书馆藏历代拓本汇编》年姓赵于只葬甲戌人三穴明显不同,多出来的辛贵穴也与书中所述的丁、庚位不同。然而,这个碑文的意义在于提醒我们一个明显的事实,这个事实以前被完全忽视了。赵于的墓地是以墓区为准的!碑中明确提到,域内四十洞天中有九洞,64株柏树有限。为什么是49和64?

据敦煌葬书记载,五姓墓地无论大小,都可以按照一亩的台阶将边长分成七等分,从而获得49个穴位,而在这49个穴位中,只能选择嘉庚丙仁的4个穴位进行安葬。原因是取穴只能选在天干,而甲戌丙寅四天干属阳,适合埋,丁毅辛贵四天干属阴,不能埋。

1f17a64cfb9e119b3b67ba7d385e05c3.jpg甲戌丙仁的四个穴位应该分为四个姓氏组,并不完全相同。于是我们得到了《穆氏新兆域记》年一个墓地埋五个姓氏的基本模式。但是49个穴位只能埋3个,显然太苛刻了。于是在宋元时期形成了将所选葬穴扩大到乙丁胺阴干,由三穴扩大到五穴的做法。这方面的记载可以在元代重写的五音地理书《地理新书》中找到。可见氏五穴为甲戌心,与穆碑文记载的位置相同。

这样,当我们重读这段碑文时,就会明白域内所谓的洞穴有四十之九,对应的是敦煌葬书和宋元五音地理书中墓地布局的基本形式,七七四十九个洞穴的网格形成六十四个交点,并种植六十四棵柏类植物,直观地确定了地面四十九个穴位的具体位置。这个分支墓地叫墓区,嘉庚辛仁贵的五个点有内外之分,共十个点,集中在嘉庚之间的中轴线右侧。因为龚宇姓要求坐在东南朝西北,所以右后方地势高,左前方地势低为好。

ca6a25ceb0069ab13ae6d5b1b8017bb6.jpg无论是白沙赵氏陵园那样的三分模式,还是章丘穆氏陵园那样的十分模式,总会有一个墓区溢出,这就需要像穆氏那样,在祖坟之外再加一道坎。如何操作?北京海淀出土的廖宪永七年(1071)康文成墓志提供了重要线索。康文成病逝于辽宁北京,葬于辽宁南京。但祖坟已满,于是在祖坟(雁翅)西北斜方向新建了一座墓地,与祖坟大小相同。康的祖坟已满,葬着康文成的祖父康廷穗、父亲康守廉、三弟康文俊三对夫妇。按照赵于的埋葬顺序,其祖父为任,其父为丙,其三弟为耿。康文成的新墓地位于祖坟的西北方。他是第一个被埋葬的人,所以他住在仁点。这个案例告诉我们,赵鱼葬的安排是以墓地为基础的,而墓地

在康的祖坟里,康文成的三哥先死了,然后和爷爷、父亲葬在一起,以死亡顺序而不是辈分顺序优先。北宋元丰三年(1080)王的墓志也反映了类似的情况。这篇墓志铭的内容很短,但是资料很少。王的第三子,死了,准备葬在耿点的祖坟里。王、康都是商姓,坐穴顺序是壬、庚、庚。可见,当时先人已葬于陵园仁兵二分,而如何依此安葬,与康家三子康文君如出一辙。但在下葬前,哥哥王宗臣突然病逝,打乱了安排。于是在祖坟的东南面建了一个新的墓地,弟弟王宗泽葬在一号,哥哥王宗琛葬在祖坟的耿穴三号。说明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长幼顺序仍然是坟墓安排的优先原则。

a89816125d36e8e8bae0c4f6507b74a5.jpg康墓园仅发掘出一座康文成墓,王墓园仅发现有石刻拓片,无法考证实际情况。2009年山西汾阳东龙关晋代墓地的发掘,提供了一个极其宝贵的例证。这座墓地是因修建小粉大道而被发现的,其中M2-M6五座墓距离较近。在发掘过程中,在M5的东南部意外发现了一个土坑,坑内放置了一张购地凭证和一张墓葬地图。购地凭证的内容与M5墓中的基本相同,大致为一式两份。可以看出,这个坑与M5的建设有关。购地凭证开具时间为金明昌六年(1195年),墓主人为王力。王属于商姓,墓图上画的是商姓坐洞的顺序。M3还在被盗的洞穴边发现了一方购买土地券的人。时间是晋六年(1161年),墓主人是王万。另一张古墓地图很不幸不完整。这意味着坟墓已经被摧毁了。《地理新书》说在墓地的中间,叫做地宫的中心,这里供奉着神灵。王力墓东南的墓志中间标有地心二字。由于王力的墓已经被切开做凭证,说明它是墓地的第一个洞穴,也就是墓图中标注的任洞,所以可以看出这个坑本身就位于墓地的中心,也就是唐明。这样,参照王力购地凭证记载的墓地步数,用49点网格分析这5座墓,可以看出是由两个对角线相邻的墓地组成的。新墓园位于旧墓园的东南方,与王墓志铭所见相同。还要注意一个细节,就是北面的王湾墓园和南面的王力墓园的几个墓位方向不同,都是朝向墓园的内侧。如果没有网格作为参考,就不好理解了。这种做法很可能是限定墓地,是避免墓道延伸出墓地的权宜之计。

考察了几个宋金时期家族墓地的例子后,我们就不难对《茔元总录》年赵穆葬和关羽葬的表述有新的认识,之前的所有考据问题都可以得到相应的解释。

“焦姓祖坟葬于C点、任点、A点”是指第一次规划的墓地分为7749个点,其中C点最重要,任点次之,A点最低,共布置三座墓。再往西北面造坟,叫赵穆冢,不能跨酉地,可仿。意思是如果再葬的话,要重新规划一个墓地,新的墓地位于祖坟的西北方。为了保证这个墓地的范围大致与新地一致,其南界不能超过祖坟,即其墓地的东西轴线。在新的墓地里,仍然以祖坟为例,分别葬在C点、任点和A点.这就是所谓的昭穆葬。

3fa9fb5dec54af454129458b5c2ef1a9.jpg '

bcd5dd78d882cfa3c972869506123e7d.jpg理解上述文字的关键在于:新作中的一座坟墓,不能理解为像前人那样的坟墓,而应该是墓地。这样才能明白,这个坟墓之所以位于某地而不是山洞,是因为某地只是一个大概的朝向。墓地是有一定范围的,可以适当移动,所以要通过不经过酉方或者分方来限制,以免侵占其他姓氏群体的利益范围。某个点作为一个具体位置,只能在墓地的前提下实施。只有这样才能理解为什么赵穆的葬和关羽的新墓看起来朝向不同,但整体上属于同一原理,因为两者都把新墓园安排在老墓园的左前方,形成鹅翅斜排。

第三,对宋代帝王陵墓布局的新阐释

在对赵于《地理新书》年墓葬的内容有了新的认识后,我们就有条件重新分析更多宋元时期武隐墓地的考古实例。首先,我们来看看北宋的皇陵。北宋皇陵位于河南巩义,仁宗永昭陵已修复供人们参观。站在雍正陵前,你会发现它的地势并不是像其他朝代那样逐渐升高,而是相反,逐渐降低。

南宋的赵彦伟在《地理新书》年描述过这种现象,说北宋的永安墓都是东南圆顶,西北有山,东南无山,因为号角声如此有利。南宋绍兴的救命宫与此类似,都是基于它与音乐的关联。

db0c452ce8ec593b68e14a8f19bdb35f.jpg宋代帝王墓葬的布局与五音姓李有关,前人已有所注意,但墓葬之间的关系是否符合赵的鱼葬原则一直存在争议。冯积仁认为,赵的鱼葬是三代合葬,而不是七八代合葬。八座墓不能归为一类,要以三代为一组来分析。但三点模式还是有一些区别的,主要是东北的“穆点”。他认为除了太宗位于赵之外,其他可能是风水不好,或者是穆点地形狭窄。

但如果仔细研究北宋每组陵墓的布局,后陵位于前陵的西北,后陵位于陵的西北,两者相距较近。按照西北的赵穴必须远离东北的穆穴的原则,即使尊穴东北没有其他陵墓,风水又好,显然也不可能再安排一个竖长方形、面积很大的陵墓,可见这个所谓的穆穴本来就不在规划之内。

为了验证这一推断,我们可以先观察一下文献记载更为丰富的南宋墓。南宋皇陵位于浙江绍兴。虽然是临时救宫,但陵墓的布置还是按照北宋旧制,以喇叭声为利的原则。所以从哲宗昭慈安葬孟皇后开始,就按照西北的顺序排列。根据《地理新书》和《云麓漫钞》的记载,大致可以知道南宋皇陵分为南北两个陵区。从整体上看,南陵仍然表现出后陵位于前陵西北,后陵位于陵西北的原则。

769ef72b385325104d8e78c2d7c159a5.jpg因此,南宋皇陵排列的第一原则是,所谓郭姓(焦姓)赞成取第三位,依次选择西北方向的土地。如果西北地形困难,容易见水见石,那就另选一个地方,然后安排到西北。比如孝宗永福陵的位置由于地形的限制,移到了高宗四陵寝的东北方,使得陵墓之间的顺序略显无序

我们再来看看宋元时期官民之家——武隐陵园的例子。其中,河南安阳的韩琦家比较突出。

韩琦4祖以上的祖先葬于河北,其曾祖父、祖父葬于襄州安阳县丰安村。李青五年(1045年),在懂地理的和尚鲍聪的指导下,韩琦在安阳县新安村另外设立了两个墓地,安葬他的父亲,很多家族成员都是朝鲜族人。韩琦的文集收录了他为家人写的许多墓志铭,详细描述了被埋葬者的身份和埋葬地点。墓志记载,墓园坐穴顺序多为任、庚、丙,少数为任、丙、庚,大量合葬时用辛穴,穴分内外两穴,与上述赵于十穴合葬模式基本一致。

熙宁八年(1075年),韩琦本人葬于凤安村西北。地势西北高,东南高,符合商姓的利益。由于南水北调中线安阳段正好经过韩琦家族墓地,2009年就进行了考古工作。在第一阶段,发掘了五座墓葬,可分为两组:一组是(韩琦和他的妻子崔氏)居住在北面,一组是(韩琦的长子的妻子陆)和并列在西南面。在东边,一群M4(韩琦的妃子崔氏)住在北边,M5在西南边。

5db8fd27d0085f3a047fbbc35ca9dae5.jpg丰安村的两组墓葬分别用7749个点的网格覆盖,墓葬的相对位置非常清晰。在西群中,(韩琦和他的妻子崔氏)住在北部作为任穴,而(的妻子陆)和住在西南部分别作为更穴和外更穴。在东部集团中,M4(韩琦的妃子崔氏)是北部的任雪,西南的M5是更学。

这五座墓葬出土的墓志中都没有埋葬方位的记载,所以上述分析显得有些武断。然而,在第二阶段的补充发掘中,在M2和M3以西约80米的平行位置发现了M6。墓主人是的儿子和他的妻子是平阳县人。文的墓志铭说:“在襄州安阳县凤安村中田的西南角。葬师曰:“关谷之耿点云。”所谓叔指之妻陆,为耿穴,亦可补之。

随着对赵鱼葬安排原则的重新认识,其他悬而未决的问题也可以重新讨论。举个例子,刚开始我试着对比白沙宋墓的布局,没有一点头绪。这个墓地以保存完好的壁画而闻名,但墓地的布置却鲜有论述。

已发掘的8座张家墓分为东南组和西北组。东南组的五座墓建于大安九年(1093年),包括四座双室墓,北面是张匡正墓(M10),东南面远的是M6,西南面近的是M9,西南面近的是张文藻墓(M7),北面是另一座单室墓张士本墓(M3)。匡正有三个成年子女:文姬、郑雯和文藻,所以他倾向于认为和M9的墓主人是文姬和。西北组三座墓较晚,有两座双室墓。天庆六年(1116),张士卿墓(M1)居北,天庆七年,其弟张世墓在西南,另一座单室墓——其侄张公胤墓在北。两组墓葬的布局相似。

31f523224e9ed7958eb3c7aba986a08f.jpg张东南组墓有一个细节。M7墓曲折,似乎对其南面M9形成了回避。这个现象前人也注意到了,但一般解释为M9更早,M7更晚。但是,即便如此,M7为什么不能北移拉直墓道呢?这一现象是理解墓地布局的关键。通过对其他许多五音墓地的分析,我们形成了一种意识,即墓与墓之间的坐洞顺序只能在同一个墓地内实行,强调在有限的空间内的相对位置关系。康赛德

这里更容易分析问题。同样,49点网格用于覆盖东南组的坟墓。可以发现,四座双室墓的位置关系与张姓商姓武隐墓地的墓葬排列相吻合。父匡任、子温济聚丙、聚庚、温燥聚辛,这些穴位实际上是同时规划和建设的。张文藻墓南段之所以迂回曲折避开M9,并不是因为修建较晚,而是追求墓位的准确定位。关于张士本墓(M3),正如前人所指出的,由于世代较低,采用了单室墓,但其墓位实际上是在四个双室墓组成的墓地之外,就在祖父张匡正墓的北面。基于此,西北组三座墓葬的关系也比较明确。张士卿墓居任穴,其弟古居耿穴,其侄儿在其墓北侧墓园外诱奸。也就是说,西北组的石清、石鼓、公佑三墓与东南组的匡正、文珍、石鼓三墓的位置关系是一致的。然而,洞穴C的位置,这是一个稍微远一点的张士卿墓的南面,应该有另一个两个房间的墓他的兄弟。据勘探,这一带确实还有其他墓葬。不幸的是,报告没有标出确切的位置。

通过张氏家族墓地的例子,可以再次确认之前的认识:五隐墓地赵鱼葬的排列是以墓地为基准的,49点的网格是当年规划墓地的基本依据。但在考古研究中,通常习惯通过反映地下墓葬分布的平面图来考虑墓地的布局,从而忽略了49点网格的隐藏存在。此外,《赵关目》中鱼葬的排列被理解为以祖洞为基础的连续排列,只注意左赵与右穆的划分,而忽略两者之间的距离,难免会误读墓葬的关系。这一问题在安阳的宋陵、汉齐家族墓地、东龙关的王墓地、宣化的汾阳、下八里的张墓地都有所反映。

本文已由刘伟老师审阅。

手稿钟俊宁

编辑龚

评沈

本文来自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微信微信官方账号。我们将尽力为您提供丰富的信息,让关心研究所发展的您看到一个更加活跃、更有经验、更全面的考古文博所。

http://archaeology.pk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