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歪歪头条网站,我们将带您了解更多奇闻世界!
微信扫码关注
看新鲜资讯

首页 >奇闻异事

牛河梁遗址的文物、历史考古发掘与发现

奇闻异事 发布日期: 2023-03-20 浏览:

王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编者按】新冠肺炎持续的疫情对2021年中国考古的实地工作影响很大。但考古人员积极复工,创造工作机会,全年考古工作依然亮点纷呈。

继《考古学2019》、《考古学2020》之后,论文私史连续第三年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合作,邀请9位学者撰写《考古学2021》总结稿件,对中国重大考古发现进行全时、全方位的梳理,以飨读者。

2021年,中国边疆考古工作成效显著,新发现引人关注。现将边疆地区史前及先秦时期的考古收获摘述如下。

辽宁省

红山文化考古新发现:马鞍乔杉遗址、牛河梁遗址、一号遗址、二号楼遗址。

马乔安山遗址位于建平县太平镇石台沟村南约800米一个叫“马乔安”的小山梁上,牛河梁遗址南约60公里,红山后遗址西北。2021年,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了1000平方米的发掘,确认该遗址为红山文化早期的聚落。这个聚落整体上保存得很好。经过精心的规划和布局,东侧被人工挖掘的井字形壕沟环绕,房屋鳞次栉比。北部发现与祭祀活动有关的大型土台遗迹,沟外侧有墓地和窑址。这次发掘初步获得了与红山文化早期人民生产生活相关的重要信息。

牛河梁遗址文物,历史考古探索发现马鞍山乔杉站点

牛河梁遗址位于朝阳市建平县和凌源市交界处。2021年,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牛河梁遗址一号遗址发掘了800平方米的面积,发现了对称的建筑、完整的排水设施和与祭祀活动有关的遗迹。这些现象在“坛、庙、墓”等重要发现的基础上,将具有中华文明典型特征的“礼”的形成时间提前了近千年,为进一步认识红山社会及其在中华文明起源中的地位和作用提供了客观依据。

夏家店亚文化大型聚落水泉遗址

水泉遗址位于朝阳市建平县朱鲁克镇刘杖子村。2021年,辽宁大学和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对遗址北端面积为120平方米的遗址进行了发掘,发现30个灰坑、6座墓葬和1处地面房屋遗址;该遗址发掘于城西遗址东北角,面积200平方米。发现了两座地面房屋、44个灰坑、墙基和一条壕沟。今年的发掘证实,该遗址的文化积淀主要以夏家店下层文化为主,城外发掘区夏家店下层文化之上为魏营子型墓地。同时也明确了夏家店下层文化城遗址在遗址中的结构布局。

黑龙江省

乌苏里江早期玉器文化:小南山遗址

小南山遗址位于饶河县乌苏里江左岸的小南山。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将于2021年重点对小南山遗址南北两端进行考古发掘,发掘面积540平方米。清理出7座坟墓、4个灰坑、3条沟渠、4个炉灶和1个疑似道路的条形石碑遗迹。出土文物多为石制品,共计3万余件,主要是石屑和碎屑,还有一定数量的镘、矛、刮刀等工具,以及反映较为复杂的制作工艺的石叶、细石叶、细石芯等标本。可恢复的陶器很少,大部分是碎陶片,共计2000多件,已发现玉器12件。今年的工作进一步丰富了小南山一期的内容,基本掌握了遗址一期遗存的分布情况;小南山遗址新发现并确认了少量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遗存,进一步补充了小南山遗址的内涵。大量青铜时代文物的发现,加深了对小南山四期文物的认识。发现了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新墓地,从地平线上确定了分层埋葬的埋葬形式。出土猛犸象地层的确认,有助于了解小南山遗址猛犸象化石的分布。

牛河梁遗址文物,历史考古探索发现小南山遗址出土玉器

嫩江流域的渔猎采集文化:红河遗址

红河遗址位于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杜尔门秦达斡尔族乡红河村南约1公里处,嫩江中游右岸二级台地。2021年,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联合对该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遗址面积约1250米,已发现房屋15座、砂浆坑11座、墓葬5座、灰坑18座、灰沟2条、窑址1处。出土了近500件陶器、石器、骨角蚌等器物,属于新石器时代,以两周和辽代的新石器时代为主。今年的发掘为探讨昂昂溪文化护城河聚落的结构、发展和变迁,以及昂昂溪文化居民的葬俗和观念提供了新的材料。

内蒙古

辽西新石器时代聚落:乌兰图嘎遗址

乌兰图嘎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达坂镇乌兰图嘎,总面积约2万平方米。2021年,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这里发掘了4000多平方米的遗址,暴露了70多座房屋、40多个灰坑和1座坟墓。遗址内遗存分布密集,有兴隆洼文化、赵堡沟文化、红山文化遗存。兴隆洼文化遗址包括10多间房屋和一些灰坑,集中在遗址中部。建筑遗址均为方形或长方形半地穴,面积约30平方米。建筑遗址从东北向西南成列分布,最大的建筑遗址位于这一时期聚落的中心,面积达100多平方米。赵堡沟文物包括约20间房屋和部分灰坑,除发掘区东北方向外均有分布。这一时期的房屋多为长方形半地穴建筑,面积30平方米。出土陶器或陶片的装饰图案多为窄锯齿纹或带篦点的几何纹。陶器的区别形状主要包括圆柱罐或假环足碗。红山文化遗址包括30多座房屋和一些灰坑。除开挖区西北部外均有分布。这一时期的房屋多为圆角的长方形半地穴建筑,出土的遗物很少,如砂灰陶曲纹圆柱罐、磨盘、磨棒、石坑等。此次发掘的兴隆洼文化和赵堡沟文化遗址保存较好,出土遗物较多,是此次发掘的主要收获,为探索兴隆文化与赵堡沟文化的关系提供了重要资料

小汤山遗址位于赤峰市宁城县三座店镇小汤土沟村,在一座高山顶上。2021年,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宁城文物保护中心对小汤山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掘现场面积约4000平方米,发现房屋40余间,洞穴和灰坑32个,墓葬6座,陶窑1座。此外,还发现了马面建筑和道路,出土了750多件陶器、石器、骨头、青铜器和蚌类标本。结合小汤山遗址发现的遗物和出土文物,可以确定该遗址是距今4000年至3400年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的重要聚落遗址。小汤山遗址的发掘对深入探讨夏家店下层文化的社会发展阶段、社会组织结构、聚落布局、生产生活等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河套地区龙山时代聚落:后城嘴城址和沙里塔拉遗址。

后城嘴石城位于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由瓮城、外城和内城组成。东西长约1200米,南北宽1150米,面积约138万平方米。它是内蒙古中南部已知最大的史前石城遗址。2021年,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继续对石城瓮部分进行考古发掘,总发掘面积1000平方米。城门、台基、城墙、壕沟、地下通道、墓葬、灰坑等20余处遗迹新曝光,出土了玉铲、玉宝、陶罐、石屑、骨屑等。目前发掘已鉴定出后城嘴石城半月形防御建筑,由双沟、内外瓮、城墙组成。是中国北方已知最早、较为完整的城防体系,为研究河套地区的文明进程和社会复杂性提供了新的资料,对探索中国北方史前文化和文明起源、揭示中国早期的文明基因具有重要价值。

牛河梁遗址文物,历史考古探索发现后城嘴石城发掘区航拍

沙日塔拉遗址位于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面积约50万平方米。2021年,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鄂尔多斯博物馆、鄂尔多斯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伊金霍洛旗文物保护与旅游发展中心,对沙里塔拉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今年发掘现场面积500平方米,共清理房屋8间、灰坑沟30处、墓葬31座、铺面2处、厨房遗址1处,出土陶器、石器、玉器、骨骼、角蚌等遗物150余件。遗存年代大致相当于朱开沟遗址二期、三期,为探索当地不同类型的朱开沟文化提供了新的材料。此外,还有大量的玉器、海贝、贝壳等。为研究鄂尔多斯高原与周边地区的文化交流提供了实物资料。

牛河梁遗址文物,历史考古探索发现 Shari Tara网站

甘肃

仰韶文化早期的大型环濠聚落——葛阳川遗址

给川遗址位于张家川县大洋镇,南河与渭河支流松树河交汇处。2021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清理了仰韶、齐家、汉代、宋明等950多处遗址。仰韶时期遗存从仰韶早期延续到仰韶晚期,发现了一处规模较大的仰韶文化早期护城河聚落,面积约8万平方米。聚落的中心是一个广场,周围是向心的房屋群,外围是一个近乎圆形的三重环形壕沟。怀疑环沟外东南有陶窑区,西北有墓区,说明该聚落有明显的功能分区。在中心广场发现了一个很大的圆形袋状粮仓,底部保存了近0.4-0.6米的烧焦的小米遗迹。出土文物包括陶器、石头、骨头、角等。以彩陶为主,陶器组合有尖底瓶、底盆、底碗、废口管状腹罐、葫芦瓶、瓮、盖等。仰韶早期史家护城河聚落是黄河流域发现的仰韶文化最早的护城河聚落之一,规模最大,保存完好,内涵最丰富。它代表了仰韶文化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表明陇西黄土高原是仰韶文化发展的另一个中心,证实了这一地区在中华文明起源和社会复杂化的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仰韶文化早期大型粮仓和粟遗存的发现,为探讨仰韶早期中国北方粟作农业的建立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提供了重要线索。

南佐遗址:仰韶文化晚期的大型护城河聚落

南佐遗址位于庆阳市西峰区后官寨镇南佐村,泾河支流蒲河与马莲河之间的董志远上。历年的发掘工作表明,南佐遗址是仰韶文化晚期规模较大的高级环沟聚落。2021年,由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兰州大学等单位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启动了南佐遗址第三期考古发掘和调查勘探工作,发掘面积约1000平方米。通过发掘,在遗址核心区发现了一处重点明确的大型建筑区和一座规模宏大的宫殿式建筑F1及其附属建筑,面积达630多平方米,在同一时期是无与伦比的。F2中发现大量高级礼器、大量炭化米遗存和动物骨骼,大量出土炭化米,在黄土高原乃至整个中国北方地区极为罕见。1号夯土台西侧的解剖发掘,基本确认了大型夯土台基础的结构、年代和沟槽结构。南佐遗址的考古发现,对于正确认识黄河中游和黄土高原特别是陇东地区在中华文明起源和形成中的关键地位和重要作用,展示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具有重要意义。

龙山时代的超大型聚落——桥村遗址

乔村遗址位于平凉市灵台县西北约20公里的西屯镇乔村。历年考古工作表明,桥村遗址是一个超大型聚落,主体时代为龙山时代晚期,核心面积约100万平方米。2021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北京大学考古文博研究所发掘了275平方米的遗址面积,清理了280多处龙山晚期的长方形坑、灰坑、墓葬、房屋、道路(踏)和沟渠,出土了2800多件龙山晚期陶瓦标本。通过发掘,基本掌握了遗址核心区东南部的地层层序和遗迹类型。确认道路遗存的发掘为揭示遗址核心区的道路网系统提供了重要证据。海沟的发现为遗址核心区周围可能存在环形海沟提供了重要线索。一个lar

寺洼遗址位于定西市临洮县寺洼村。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近年来的考古发掘表明,寺洼遗址主要包含马家窑文化和寺洼文化遗存。目前已发掘出一处西瓦文化大型墓地,清理墓葬100余座,发现了许多西瓦文化葬俗的新线索。发现并初步确认了一处马家窑文化的中层聚落,已清理出18座房屋、1座墓葬、2座窑址及大量灰坑、窖池等遗存。2021年发掘的主要收获是确认寺洼遗址北部有马家窑文化聚落,半山可能有墓地,有望填补这一领域的多项空白。

两周内的大规模聚落:时嘉余村遗址

时嘉峪村遗址位于庆阳市宁县早胜镇,早胜平原上,马莲河以东,九龙江以南,五日天沟河以北。近年来的考古发掘初步确认该遗址为两周大型聚落,并由此确立了陇东地区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考古文化年代序列。2021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新发现一处战国秦汉墓地,已探明墓葬约200座。目前已经进行了五次试掘,时间从战国末期一直持续到西汉初期。从家族来说,与西戎关系密切。这一年的工作丰富了两周时嘉渔村遗址聚落的内涵。

牛河梁遗址文物,历史考古探索发现时嘉墓园南北区分布

牛河梁遗址文物,历史考古探索发现余村站点

新疆

阿尔泰山南麓的史前洞穴:田童洞穴遗址

通天洞遗址是阿勒泰地区吉木乃县的一处花岗岩洞穴遗址。2016年以来,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北京大学考古文化研究所对其开展了积极的考古工作,发现了旧石器时代-青铜时代-早期铁器时代的连续地层,在构建北疆史前考古文化序列方面取得重大突破。2021年的考古工作主要是继续清理T1515和T0118,总发掘面积31平方米,出土遗物160余件。除出土的细石器外,在T1515年的一个浅灰坑中还发现了少量的填砂陶片、动物骨骼和大量的骨灰,更多的植物遗骸被漂了出来。通天洞遗址考古工作将新疆人类活动的历史追溯到45000年前,其连续的细石器文化层约在13000-8900年前,为进一步明确新疆细石器技术及其时间框架奠定了基础。大约5000年前碳化的小麦和小米颗粒表明,阿尔泰山南麓和华北在四五千年前就有文化联系。

牛河梁遗址文物,历史考古探索发现通天洞站点

伊犁河谷大型青铜时代聚落——吉仁台沟口遗址

尼勒克县吉仁台沟口遗址位于西天山伊犁河谷东端。从2015年开始,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在此进行了多年的考古工作,确认这是一处青铜器时代的大型聚落,其中以石制高台“王陵”建筑最为引人注目。2021年,根据考古勘探结果,在高泰遗址西北侧布设了两个1010米的勘探点,清理出一座炭窑,与2018年在居民区发现的两座炭窑形制一致,测年数据均在4500年左右。出土了两枚鹿角和一枚人工铁,对研究冶金学历史和发掘伊犁地区早期文物具有重要意义。近三年的考古发掘表明,高泰遗址是一座大型方形斗状墓,主要由地上高墓和半地下墓两部分组成。地面的高丘是一个边长近120米的正方形,方向为东北3度,面积14400平方米。四周用石栅栏围着,外围用一周的红土铺成,边缘高约1-1.5米,中心高约5米

胡斯塔遗址位于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温泉县查干屯格乡北部,阿拉套山前的胡斯塔草原。前期考古工作确认该遗址为青铜时代聚落遗址,面积12平方公里,由核心区和外围遗迹组成。其中,核心区由很多建筑组成,建筑周围的院墙,院外的城墙。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2021年的考古工作是确认院落南门位置,发掘门址。二是院外城墙的调查和发掘。结果表明,城墙基本上可以围成不规则的带状。西城墙外侧有石墙,一般与之平行,其北端通向核心区西侧的河道,或与西墙一起形成引水渠。此外,还发掘了城址西南墓地的一座墓葬,确认该墓地与城址属于同一时期,可以与城址相对应。

牛河梁遗址文物,历史考古探索发现胡斯达遗址Z1墓区

帕米尔高原东麓的青铜时代遗址:阿克塔拉遗址

阿克塔拉遗址位于喀什地区疏附县乌帕尔镇乌普拉特村以西约4公里处。该遗址位于典型的丫蛋地貌,陶器、石器、青铜器和其他遗物散落在不同高度的黄色土堆中。早期考古调查已发现20多处遗址,面积超过5平方公里。2021年,南京大学、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阿克塔拉遗址1、3号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面积850平方米,清理出火塘、灰堆、灰坑、灰沟、活动面等遗迹15处,出土陶器、石器、铜器等遗物94件。遗物多为陶片和石器,前者为填砂陶器,可修复的几乎看不见;后者多为磨制石器,主要有石磨、石杵、石锤等。发掘结果表明,阿克塔拉遗址群至少有两期文化遗存。一类是以1号遗址为代表的青铜时代文化遗存,时间约为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500年,其文化内涵以混砂黑灰陶、磨制石器和小型青铜器为特征。另一类是以3号遗址为代表的汉晋遗存,年代约为公元3世纪,以红陶带砂,无石器为代表。此外,调查发现,每个遗址都可能作为不同的功能规划区,如9号遗址收集的大量青铜冶炼炉渣,也可能是青铜冶炼遗址,调查中看到的一个火塘的年代测定数据表明,阿克塔拉遗址群不排除有更早的文化遗存的可能。

牛河梁遗址文物,历史考古探索发现在Aktala遗址发掘的石磨和杵。

青海

宗日文化聚落:宗日遗址

为进一步推动宗日文化的研究,2020年以来,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河北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对宗日遗址进行了进一步的考古发掘。2021年发掘区(、)位于遗址一、二区,发掘面积600平方米。共清理墓葬12座,壕沟1条,出土文物丰富。经过两年的发掘,宗日遗址第一、二处遗存分布情况已基本弄清。壕沟的发现为寻找居住在日本的人的居住地,探索日本的聚落形态提供了重要线索。新的墓葬资料为研究当时的墓葬习俗和社会化进程增加了新的物质基础。宗日遗址是唯一的宗日文化考古遗址,这些新成果对于深入研究黄河上游史前文化的发展演变、商业模式、人群扩散等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牛河梁遗址文物,历史考古探索发现宗日遗址全景

牛河梁遗址文物,历史考古探索发现宗日遗址出土宗日陶器

诺木洪文化聚落:夏尔亚马科布遗址

夏尔亚马克布遗址位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巴隆乡河东村。这是一个诺姆洪文化遗址,既有住宅又有墓地。居住面积约3.5万平方米,墓葬面积约12万平方米,年代为公元前1400年至公元前1050年。2021年,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西北大学共清理居民区遗迹35处,其中居民区2处,土坯墙1处,木构建筑1处,冶金遗迹1处,骨灰盒、棺材1具,石堆4处,灰堆6处,灰坑9处,火坑10处。出土了大量陶器、石器、骨头、青铜器、木制品、织物和动植物等遗物。墓区共发掘墓葬25座,祭祀坑3座。墓葬呈行列分布,排列密集但很少打破关系。墓葬为平面为长方形的竖坑墓,均有木棺,均为二次扰葬。有大量的随葬品,包括陶罐、装饰品和小型青铜器。今年的考古发掘为研究诺木洪文化的内涵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西藏

高海拔地区新石器时代渔猎文化聚落:马布鲁遗址

马布鲁遗址位于康马县南部的马布鲁湖,海拔4400多米。它位于西藏的中心,可以追溯到大约4000年前。它是世界上最高的新石器时代湖边渔猎文化遗址。2020年以来,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和北京大学在这里发掘了10座墓葬、火坑、灰坑等遗迹,出土了大量石器、陶器、骨器、贝饰、滑石珠、玉管珠等遗物。墓葬有石棺墓和竖穴坑墓两种。陶器的纹饰以雕花为主,风格与横断山区同时期的纹饰相似。马布鲁遗址代表了一种新型的考古文化,对于确立西藏史前考古文化序列,探索人类适应寒冷缺氧的极端环境过程和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雅鲁藏布江下游新石器时代考古的新发现:拉坡遗址

拉坡遗址位于林芝市波密县青多镇康巴巴勒斯坦村托卡自然村。它位于博德藏布左岸的二级台地,海拔2800多米。2021年10月至11月,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等单位组成联合考古队,对腊坡遗址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发掘揭示了总面积为81平方米的遗址,发现了27个柱洞、1个墓和2个灰坑,并出土了石器、骨头、陶器碎片、动物骨头和植物种子等珍贵文物。本次发掘出土的石器以石器为主,地面石器数量较少。石器多为以水晶刮、刃刮、端刮、石叶为代表的精品石器,少数为劈碎器。磨石器有双孔石刀、凿子、斧子、纺车等。陶器是平底的。壶和盆是陶器的主要种类。大部分是手工泥条,少数是慢轮修整。陶器体系以混砂陶器为主,包括黑灰陶器、灰陶器和红棕色陶器,陶器表面经过打磨。有绳纹、弦纹、对角线方格、附加桩纹、附加泥条、钉纹、胸钉纹等等。出土的骨器主要可以鉴定为骨锥和骨针。通过对出土植物标本进行年代测定,确定该遗址为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拉坡遗址的发现和发掘,填补了该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文化的空白,对建立西藏新石器时代文化序列发挥了重要作用。

牛河梁遗址文物,历史考古探索发现腊坡遗址出土的水晶石叶

贵州(省)

夜郎文化考古新发现:大坡遗址

大坡遗址位于黔西南普安县青山镇范家寨村铜鼓山组。位于南北盘江流域中部,是云贵高原至黔中的阶梯状斜坡带。遗址位于大坡山顶,高约65米,总面积约4000平方米。2021年,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清理夜郎文化灰坑16座,房屋5间。出土文物有四大类:玉石、陶器、青铜和骨角,其中陶器最为丰富,其次是玉石。由于后期的扰动,陶器多为残片,以砂绳纹橙黄色陶器为主,可辨认的造型有开罐、纺车、坩埚、足、陶珠等。玉石石器有石刀、模型、挂件、腿、磨石、玉管、扫帚、挂件等。青铜器保存非常差,多为铜渣,可辨认的形制只有铜针;骨角牙科用具包括穿孔的牙饰、骨钩、鹿角等。大坡遗址的发掘为夜郎文化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考古材料,丰富了夜郎文化的内涵,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牛河梁遗址文物,历史考古探索发现大坡站点

牛河梁遗址文物,历史考古探索发现大坡遗址出土的牙饰

海南

新石器时代居民在南海沙丘的生活:湾仔头遗址

湾仔头遗址位于海南省万宁市东澳镇神州半岛湾仔头村。这是一个新石器时代的沙丘遗址。2021年,挖掘面积500平方米。今年发现的遗物主要是陶器和石器。陶器大面积密集分布,有粗砂陶器,也有细沙陶器。陶器颜色以红陶为主,少量灰褐色陶器。器面有许多绳纹,有罐,有壶,有杯,有绕脚器。石器以小梯形石斧和矛为主,有少量凹石和尖石。根据遗迹特征推测,湾仔头遗址的年代约在4000年前。

牛河梁遗址文物,历史考古探索发现海报设计朱图片编辑

责任编辑:钟源图片编辑:张颖

校对: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