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歪歪头条网站,我们将带您了解更多奇闻世界!
微信扫码关注
看新鲜资讯

首页 >奇闻异事

历经数万公里炮火前后10余年 故宫文物经历了怎样的大迁徙?

奇闻异事 发布日期: 2023-03-20 浏览:

30a7dcef8fc8593d10df209b8259268e.jpg今年是故宫建成600周年。故宫有180多万件。这些国宝在封建王朝崩溃后是如何保存下来的?这些文物在战争期间经历了怎样的大迁徙?请听江苏省文联主席张建华在中国金融信息中心陆家嘴论坛上讲述这个惊心动魄的故事。以下是演讲的主要内容。

从紫禁城到博物馆

今年是紫禁城建成600周年。明朝有14个皇帝,清朝有10个皇帝,加上慈禧太后,都住在故宫。辛亥革命后,清朝被推翻,袁世凯和清朝达成协议,让溥仪继续住在故宫。

1924年,冯玉祥在北京发动政变,试图将溥仪赶出紫禁城。那么,派谁去赶走溥仪呢?

当时有个社会名人叫李世曾,是清朝大臣李鸿藻的儿子。李世曾是清朝通过考试选拔后第一个派往法国的留学生,被称为“留法第一人”。在法国留学后,他接受了新思想,在法国结识了孙中山,并取得了很大进步。他还把中国的豆腐制作技术带到了法国,在法国建立了豆腐厂,赚了很多钱,他用这些钱资助中国人去法国留学。

在法国期间,李世曾参观过卢浮宫。他发现卢浮宫原本是法国国王的宫殿,后来变成了博物馆。所以他立下了一个雄心壮志,希望有一天把紫禁城变成一个对公众开放的博物馆。回国后,他一直想把溥仪赶出紫禁城。正好冯玉祥和他想法一拍即合,就派他把溥仪赶出了紫禁城。

1925年,紫禁城终于成为故宫博物院,并对公众开放。过去,人们不被允许看外面的紫禁城。成为博物馆后,故宫成了普通人可以自由出入的文化场所。

“国宝踏上南迁之路”

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日本人开始侵略中国。这时,故宫里的人感到了极大的危机,开始商量对策。最后大家达成一致,把故宫的文物搬到安全的地方。

这个想法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许多人表示坚决反对,包括鲁迅在内的一些文化界人士反对将故宫文物搬出北京。为什么?他们认为,如果此时将故宫文物搬出北京,第一,军心动摇,百姓惊恐;第二,文物南迁后,北京就不是北京,故宫也不是故宫。但是,故宫的人认为不搬出去是很危险的。由于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的惨痛教训,他们强烈要求将文物搬出北京。最后,国民政府同意了将文物迁出的计划。

故宫的文物太多了,不可能全部搬走。应该对它们进行挑选和包装。就这样,筹备工作做了一年多。直到1933年山海关失守,日军即将进攻北京,国民政府才正式下令故宫文物南迁。

"一万三千多箱文物一件也没有丢失。"

这些文物有13427箱64袋南移。文物原本的目的地是南京,但当他们上了火车,经过徐州时,却被土匪抢劫了。当时正巧张学良派人护送保护文物。到了浦口火车站,因为找不到仓库存放,我不得不把文物放在火车站好几个星期。后来决定先运到上海,在法租界租个仓库存放。因此,文物南迁的第一站就在上海。

同时

抗战胜利后,13000多箱文物历经10多年行程数万公里,最终于1947年回到南京。

新中国成立前夕,蒋介石政府仓皇出逃时,捡走了故宫的一些文物,带到台湾省。

新中国成立后,剩余的一万箱南迁文物大部分回到了北京故宫博物院,剩下两千多箱在南京博物院。

现在13000多箱文物还没有全部回到北京,存放在三个地方。然而,这些中华民族的国宝都留在了中国的土地上。日本人侵略中国,不仅想侵占我们的土地,还觊觎我们的文物和国宝。在日军的各个师团里,都有文物搜查队。一个城市一旦被占领,文物搜查队首先会进行搜查,试图将中国的文物据为己有。令人惊奇的是,紫禁城里的数百万件文物没有一件损坏或丢失。

主编:龚文字编辑:标题来源:新华社图片编辑:

来源:张建华(徐伟编译)

冒着炮火行程几万公里前后10多年时间故宫文物曾经历怎样的大迁移

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文物迁移运动是如何发生的?如果说抗日战争是民族抗战,那么文物南迁就是民族护航。在长达16年、长达数万公里的数百万文物转移过程中,无论护送队走到哪里,当地政府都全力配合。

2010年6月2日,海峡两岸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参加盛大展览,展出流散300多年的元代名画《富春山居图》。

这幅画是黄于1350年完成的。几经周折,最开始烧掉了,剩下的变成了两卷,分别是浙江博物院的前半卷《剩山图》和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后半卷《无用师卷》。那么,原本藏在北京故宫的《无用师卷》怎么会到了台北呢?一切都要从抗战时期故宫南迁说起。

故宫是明清时期对紫禁城的现代称呼,里面的文物是历代皇帝收藏的,主要是从宋代到清代。1911年,清朝灭亡,这些文物由原清朝皇室保管。1924年,原清皇室被赶出紫禁城,文物全部收归国有,由新成立的故宫博物院管理。

故宫博物院工作人员将文物装箱。

1933年1月31日,山海关失守,华北局势危急。担心这些珍贵文物被日本人抢走,国民政府故宫博物院理事会作出决定,将故宫的部分文物分批运往上海。

1933年2月5日晚,北京开始全城戒严。故宫博物院的文物从神武门广场往南移动到火车站,几十辆滑板车在军队的护送下缓缓移动。

南迁文物分五批,共计13427箱64包,其中书画9000余件,瓷器7000余件,青铜器、铜镜、印章2600余件,玉器不计其数,文书3773箱。此外,还有清朝各部档案,明清皇帝实录,居诸,0755-0755

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文物大迁徙开始了。此后15年,故宫近百万件文物历经艰难险阻,行程数万公里。先是从北京经上海运到南京,再运到四川、贵州等地。抗战结束后,这些文物又被运回南京,在世界文物保护史上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战乱的背景下,保护一个人很难,何况是一万多箱文物。对于刚南迁的文物保护,没有详细的方案指导实施,只能根据环境随机应变

据一位参与文物南迁的工作人员后来回忆,万里在迁移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突发情况,比如土匪拦截、中途翻覆、敌机轰炸,大家的神经时刻紧绷着。一天,当我们快到郑州时,我们正在休息,被日本飞机轰炸了。但幸运的是,所有文物都安然无恙。

途经湖南时,押运人员计划在岳麓山上的湖南大学图书馆临时存放一批文物,随即感到战局不妙,日军可能尾随而来,最终决定立即行动。半个月后,日军轰炸长沙,将湖南大学图书馆夷为平地。大家听到这个消息,都说:“一个国宝是有精神的,吹不坏的。”

如果说抗日战争是抗日战争,那么文物就是全民保驾护航。在长达16年、长达数万公里的百万文物迁徙过程中,无论护送队走到哪里,当地政府都全力配合。就连故宫的工作人员都觉得,如果靠自己,这些文物可能连北京都出不来。

抗战时期,中国文物工作者没有忘记博物馆传播文化价值观的使命。他们在为文物安全转移保驾护航的同时,精选精品,多次在国内外举办展览。规模最大的一次,有700多件文物被护送者挑选出来在英国展出,在西方国家和人民中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到目前为止,故宫博物院除了这个,没有其他大型展览。在此期间,这些文物还先后在莫斯科、圣彼得堡、上海、南京、成都、重庆、贵阳等地举办展览,各地反响强烈。

值得一提的是,在重庆文物展览期间,为了经常遭到日本飞机的轰炸,文物保护者在展览手册上加了这样一句话:“如遇敌机空袭,大家依次撤退。”在人类历史上,如此独特的展览描述可以说是绝无仅有。

文物南迁的整个过程中,困难重重,大雪封路,翻车船只遇险。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文物工作者还进行了干燥处理、校对和科学研究,并多次赴英国和苏联展览,但在此期间,文物几乎没有受到损坏或破坏,也没有因为盗窃和工作失误而丢失。除了幸运的成分,文物管理的完备和严格,文物包装的巧妙科学也功不可没。

南迁文物在贵州安顺、四川乐山、峨眉山“避难”了78年。日本宣布投降后,集中在重庆,于1947年回到南京。

冒着炮火行程几万公里前后10多年时间故宫文物曾经历怎样的大迁移

文物是怎么被南移的?1933年2月,第一批文物南迁,1949年后,文物陆续返回北方(1950年第一批1500箱从南京运回,1953年大量运回。至今仍有2211箱封存在南京仓库,委托南京博物馆保管)。20年来,他们走了上万公里,搬了10个玉笙,一百多万件文物没有受损。故宫文物南迁,确实是一景。主要交通工具是火车、汽车、轮船,分几条路线分批运输。

1933年2月4日深夜,吴英和许多紫禁城里的人一样,留在了紫禁城里,等待着数千箱国宝,等待着离开北京的命令。5日凌晨,故宫门口荷枪实弹,戒备森严。2000多箱故宫国宝在这一天秘密离开北京.离家时,妻子问:“你去哪儿?”他摇摇头说不知道。不仅仅是作为总统的秘书,他并不知道,在那个时候,紫禁城里没有人能说出自己和国宝的最终归宿和命运。

经过16年的南迁、西迁、东返、北迁和北迁

所以,有张学良的骑兵在窗外等着。火车开动时,骑兵会随车集合,护卫卫兵。负责第一批文物押运的押运官吴英,以及100名相关的押运员、监测员、宪兵、故宫警卫,由3辆大巴车陪同。文物的旅行完全是秘密的,沿途有当地军队保护。车顶周围都是机枪,全车都是持枪的警察。车里的人穿着衣服躺着。除了特快列车,其他列车都要先给传统列车让路。重要通行证,车内熄灯。

为了避开天津,避开日军进攻,聚集在午门前的故宫文物的转移路线是:平汉线转陇海路,再转津浦线,绕路南下。火车到了浦口站,大家发现2000多箱国宝没有合适的存放地方,国宝只能留在火车上了!所有押运员都知道,火车上的条件无法长期存放文物,更何况是倍加珍贵的善本、字画文献!

吴英的心情简直低到冰点。他知道有太多人为了从中获利而争夺文物的移动权和存放权。真正关心国宝的人,竞争不过来,只能待在火车上等,等,等!当所有的谈判和斗争都解决了。没想到等了20多天。当地人经常小声谈论这列停了很久的火车。后来变成了肆无忌惮的冷笑。曾有“抬棺材找墓地”的说法。吴英听了很多遍,每次都只能无奈的摇头。

当国宝最终被允许存放在上海的仁济医院和四川的绿野光公司时,吴英说不出是感到高兴还是难过。为国宝终于有了存放的地方而感到高兴是合理的,但它属于法租界,这实在是羞辱了国宝的尊严。国宝有容身之地,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办事处成立。

此后,3月21日、4月5日、4月27日、5月22日四批文物陆续运抵上海,共五批19557箱。接下来要做的是对国宝进行重新编号和登记:上海在古物博物馆,尚在图书馆,余在文学馆,龚在秘书处。“上海某公仆”的统称,听着确实不好听,但无论如何,国宝有了暂时的安宁。

然而在转运途中,人与人之间的斗争开始了。几个月前,国民党元老张继与故宫博物院院长易培基关于国宝下落的分歧,如今已经演变成了一场激烈的矛盾,而且矛盾不仅仅是他们之间的。张继的后台是汪精卫,易培基的后台是吴志辉、李世曾等正宗国民党。

双方都动了后台带起了大后方,他们之间的争执几乎变成了两派之争。1934年,张继夫妇勾结最高法院指控易培基私藏故宫珍宝,同时指控吴英妨碍机密,院长易培基被迫辞职。同年1月24日,新任总裁马恒正式主持上海工作。不久,吴英被迫离开工作了10年的故宫博物院,随家人南下武昌。

三年后,故宫博物院南京分馆成立,“驻沪”迁至南京,有了一个临时的“家”。然而,有了国宝居住,安逸并没有持续多久。不到一年,由于七七事变的爆发,南京告急。之后国宝们南下,再分南、中、北三路迁往大后方,开始了他们更加漂泊的生活。

重庆渡口,当时的重庆首府,是所有劫后欲回北平的移民中最具传奇色彩的。说起那段历史,从事文物研究30多年的市博物馆文管处处长胡昌建仍深有感触。胡昌建介绍,1938年5月22日,已迁移的文物为

第一个地方是川康洋行二楼的仓库,也就是今天的渝中区大同街邮局大楼,在当时是个不错的建筑。第二个是南岸狮子山的安达森洋仓库。当时租用了4个仓库,存放了近4000箱文物。安德森是瑞典人,他的仓库又高又壮。第三处是济世洋行仓库,位于南岸王家沱。

当第一批700多箱文物抵达临江门码头时,码头搬运工首先将文物箱子搬到江边临时租用的一个简易木结构“和记”仓库的二楼。因为箱子数量多,重量大,砰的一声把地板压坏了,两个箱子碎了。当时押运员吓得满头大汗的走出来,他赶紧开箱检查。明朝有两个白瓷领主,一个断腿,一个完好无损。1939年4月,日本飞机开始间歇性轰炸重庆。国宝必须尽快撤离重庆。

1947年,漂泊多年的故宫国宝齐聚重庆向家坡,终于等着被装回南京。车离开潜江后,为躲避另一辆车再次翻车,车坏了,但“石鼓”还完好无损。当国宝离开北京的时候,故宫的人就为如何包裹打包而大伤脑筋。最后,琉璃厂的老古董商传授了瓷器、玉器、青铜器等易碎文物的包裹、捆扎、填充的包装方法。

每件国宝都用几层纸包好,再用草绳缠紧。依次包装后,用棉花将缝隙填满,钉好箱盖,密封。故宫的人专门买了很多普通瓷器反复实验,确保没有一件损坏,然后开始用这样的程序装箱。整个南迁历时10余年,数十万国宝历经波折,却鲜有人受损。从重庆到南京,全程3000多公里。这批文物经过56天的公路水路运输,最终安全抵达南京。

从故宫搬走的文物包括9000多幅书画、7000多件瓷器、2600多件青铜器、镜子和印章、无数玉器和3773箱文献。除了大家熟知的作品,还包括清廷各部门的档案、明清皇帝的记录、居所笔记等。故宫的文物,包括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所有大类,都是不可复制的代代相传的瑰宝。

抗战胜利后,据国民政府统计,日本侵华期间,中国文物损失惨重,但故宫文物损失很小。在这次传说中的文物南迁过程中,故宫人和各国人民为保存国宝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历史应该铭记。分散在安顺、峨眉、乐山的故宫国宝于1946年集中在重庆,然后全部运回南京,准备运回北平。

1948年底至1949年初,有2972箱文物从华南运往台湾省,保存在故宫博物院。1951年后,留在南京的文物陆续运回故宫博物院,有1万多箱,其余2221箱留在南京库房,划归南京博物院所有。

当然,国宝南迁不仅限于以上,其中的艰辛和风险超乎我们的想象。抗战胜利后,据国民政府统计,我国文物损失惨重,但故宫文物损失较少,以至于这些国宝历经十余年波折,终于完好无损地回到了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