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歪歪头条网站,我们将带您了解更多奇闻世界!
微信扫码关注
看新鲜资讯

首页 >奇闻异事

高中语文选自战国策文言文 战国策阅读理解

奇闻异事 发布日期: 2023-03-20 浏览:

031bff8054cf47775097dc74326de441.jpg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高考试题中关于传统文化的内容也越来越多,传统经典的身影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高考试卷中。

前几天我们已经对高考《红楼梦》做了一些分析(“秦方有什么好的地方?”《“沁芳”到底好在哪?高考大户《红楼梦》,一个高考生,又被热议了,看完才能拿高分。)今天我们要说的是《战国策》,2022年高考涉及的另一个经典。

185fa1a2bc8ec75baae6a7c2f05d0418.jpg高考选的两段都是本书选的!

|为什么说《战国策》?|

为什么要说《战国策》?因为在今年的高考语文试题中,全国甲等和新高考两篇试卷的文言文阅读摘录都是从《战国策》。其中全国第一卷选自《战国策秦策二》,讲述了张仪利用商贾之地诱骗与齐国绝交的故事。新高考第一卷选自《战国策魏策三》,讲述了为魏向赵、燕求救的故事。

043199b8a143faa21480326fd531bbbe.jpg A卷文言文全国阅读

8392791bccd4928fe252c164a8b631be.jpg新高考我读文言文

中国人民历来重视历史,留下了大量的历史著作。历史著作是高考文言文阅读的重要素材来源。比如《二十四史》中的人物传记,曾经被选作文言文阅读材料。我们曾经分析过《史记》 (《〈史记〉,高考情有独钟的史书》)的考试情况,高考状元。去年三份语文试卷选取了《通鉴纪事本末》的段落作为文言文阅读材料(《熟读“纪事本末”体,不怕高考文言阅读题》)

: 6b5d48d435a24eb207369b3203b3e087.jpg 《战国策》

52400d28918892d753c53f0efc459bec.jpg 《史记》(简化横版)

就选文而言,两篇选文都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历史人物。战国时期,培养士子之风盛行,纵横游说的人是那个时代最活跃的人。高考语文试卷中的这两段话,涉及到以养学者著称的“战国四公子”之一的孟尝君和纵横家的代表人物张仪。这个选择可能也是希望考生不要觉得太陌生。

3d4de690b66597814de2fb8838635e97.jpg 《通鉴纪事本末》(三份)

从所选段落的内容来看,都涉及到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斗争。张仪是纵横圈内主张连横的派系,所以他的做法是破坏东方六国之间的紧密合作关系,诱使他们与秦国合作,以实现秦国分而治之的战略目标。在《文选》中,他用“商陆六百里”来诱骗楚怀王与秦国合作,与齐国断交,这是连横策略的表现。

097dcf6313296a17c31ac06918c3e0b9.jpg张仪欺楚

对于孟尝君,大家最熟悉的大概就是他在一个“鸡鸣狗盗”的帮助下逃出函谷关,离开秦国的事实。事实上,孟尝君也是战国时期宗和学派的领袖。离开秦国回到齐国后,孟尝君曾经推动齐威韩联合,攻打秦国,攻破函谷关,迫使秦国归还所占土地。所以选中提到邀请赵、燕出兵救魏,也是整合战略的一种体现。

1615a996dd05afcd27fd106655138270.jpg孟尝君

所以高考语文试题中选的两段话,在一定意义上全面呈现了战国时期统一连横的国际斗争。如果考生在平时注重经典著作的阅读,多积累一些历史知识,多了解一些历史背景,对段落理解显然是很有帮助的。

|你在《战国策》得到了什么?|

从具体考试来看

单词理解也很重要。比如全国卷A第11题第一个选项考察了《王琦的车与臣钱》中“约”字的含义,说“约车”是约定的车辆,与《战国策》中关于诸侯的“约”含义相同。在这里,提问者巧妙地使用了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关于汽车”一词来误导考生。其实这里的“约”的意思不是“约”,而是买装备的意思,就是张仪准备去楚国,希望秦王给他准备一辆好车和一份礼物。这句话,翻译自《中华经典集》《战国策》,是“备车送礼”,比较准确。

6b246fc9f6958d369d589dcc475cb9ab.jpg全国卷文言文阅读A题11

ad404625bc058cc1a499bb72839d1d43.jpg《中华经典集》《礼记学记》翻译截图

同时,对一些词语的理解也会涉及到对文本和意义的理解。比如《国书A》第十二题第二个选项说:“张仪见楚王时,提出如果楚能与齐国断交,秦王就下令供地六百里以商,削弱齐国,有利于秦国。这是三管齐下的事情。”这种理解正确吗?

ff5793540b7a1b3effbf417a056ba548.jpg全国卷文言文阅读A题12

原文中,张仪说:“陛下若能闭关锁国,彻底与世隔绝,请让秦王先在土地上经商,这才六百里地。若如此,北弱,西德在秦,私商以为地益,则此计三者皆益。”削弱齐国和得到做生意的土地这两个好处就很好理解了。关键是如何理解“西德在秦”,是“利秦国”还是“利秦国”?

恐怕应该理解为“偏袒秦国”。张仪说,这是一举三得,“气弱”是一得,“私商所在之地”是一得。如果把“西德位于秦国”理解为“受益于秦国”,那么就和“私商所在之地”是一样的受益,不存在所谓“三益”。而张仪的说辞是说,如果楚怀王按照他的计划,削弱齐国是第一个好处;给秦面子,巩固秦楚友谊,是第二个好处;楚国还得益于商陆,这是第三个好处。所以“西德在秦”是为了利秦。《中华经典集》《鸿门宴》把“西德在秦”翻译成“请秦国在西”,更直白。

458d224e97e5809977c48f372c6635b4.jpg《中华经典集》《战国策》翻译截图

|读《战国策》还来得及吗?|

从上面对试题的简要分析来看,如果我们平时能多读一些像《战国策》这样的古文经典,那么我们在阅读文言文的时候就会更加得心应手。

有的读者可能会说,这次考的是《战国策》,下次考的肯定是别的书,那么我读《战国策》还有用吗?其实古代经典很多内容是相通的。比如全国B考《战国策》,第一个故事,吴起和魏武侯对话的故事,也是在《战国策》找到的。也就是说,如果你对《战国策》比较熟悉,读这种文言文会比较容易。而且学习文言文的关键是多读书,培养语感,系统阅读《说苑贵德》这样的经典著作,自然就能牢牢掌握文言文的基础知识,应付考试肯定不是问题。而且阅读这类经典著作,可以获得古人的智慧,对人的人生成长是有益的。

38b0feade185f28f42907ad551e3ba1c.jpg 《战国策魏策一》(三份)

有些读者可能还会说,学生学习很紧张,没有时间读完整本经典著作。我们做什么呢我们的建议是,可以选择阅读一些经典作品的选读。比如在我们的《中华经典集》《战国策》中选了两篇《战国策》考试的摘录。一般来说,高考资料的选择总会集中在比较知名的段落上,所以看一些精英版也不是没有好处。

《中华经典集》《说苑》有故事的背景和主要人物的解法,有难词的注音解释和全文翻译,阅读起来非常方便。

《战国策》(中国经典收藏)

如果你特别感兴趣,当然可以选择通读全书。这里推荐三个完整版《战国策》,也有解释、注解、翻译,更适合了解这部经典的全貌。

《战国策》(三份)

(统筹:卢伟;编辑:思齐)

c9e48b443a5bce2d009e315aee66914f.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