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歪歪头条网站,我们将带您了解更多奇闻世界!
微信扫码关注
看新鲜资讯

首页 >奇闻异事

武则天墓石像头农民发现 河南农民挖出武则天唯一遗物

奇闻异事 发布日期: 2023-03-18 浏览:

e411cb4f4a0094654662427cef023152.jpg1971深秋时节,陕西省甘县瓜坡岭村,两位老农正在犁地。眼看夜幕降临,他们擦了擦额头上的汗,喝了两口水。他们计划过一会儿回家。

09341cd536f88807a46244830c9e237f.jpg突然,一个老农停了下来,他的锄头不能动了,好像撞到了什么硬东西。他赶紧叫同伴去看。

下面不会藏着什么脏东西吧?当时脑海里闪过很多画面,心里怦怦直跳。

他们慢慢蹲在地上,忍住自己的不安,一起挖开泥土,找到了一块石头。他们松了一口气,以为这是一块普通的石头,但仔细一看:石头上有独特的纹路,好像是人头。

两人很快报了文物局,专家来了,左看右看,一个个面露喜色:

“这可以解决一个永恒的问题。这幅画像与武则天墓前的六十一尊无头石像有关。”

24dcb0e865041f621bbaddf136980dd0.jpg这个头像背后有什么故事?这一切都要从甘岭说起。

5ee3de97375c1b893d0a8583503c6852.jpg自古以来,甘陵就受到盗墓贼的喜爱,因为这里是武则天和李治的埋葬地。

说到武则天,大家对她的看法不一。作为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女皇帝,她有很多传说。

当初武则天称帝,很多人反对:一个伺候过两个皇帝的女人怎么能当皇帝,更何况自古以来还有哪个女人当皇帝。

但武则天可以无视这些,不服她的臣子而斩首;拒绝接受她的人,慈悲为怀。

db0c541afdf6c86fd743690152cc9295.jpg看到女王凶狠的战术后,大家一句话都不敢说。然而,就在武则天上台不久,她首先做了一件事:为高宗皇帝建造一座陵墓。因此,她特地请来当时闻名天下的方士李和袁天罡。

两人接到订单后,带够了路费去旅游。袁天刚找了半天,去了几个方向,结果都不理想。

直到有一天晚上,他看夜天象,看到远处有座山刚好与北斗相交,几道微光环绕着这座山。他高兴得没等天亮,就上路了。

天亮了,他终于气喘吁吁地爬到了山顶,经过计算找到了合适的位置。结果从他身上搜出一枚铜币埋在地下,又因为走得匆忙,没带划线工具,特意在上面放了块石头作为标记。

一切准备就绪后,他看了看这个地方,点了点头,然后心满意足地回到我身边。

在李这边,从一开始,他就沿着渭河寻找风水宝地。有一天中午,他来到一座陌生的山,四周只有一座山,很突兀,有一股宁静的气息。

f2854fd1f9dd0e052904228aa6a7b53c.jpg他匆匆爬了上去,从山顶往下看,好像有个姑娘在睡觉,再看太阳,正好是阴阳。他兴奋地转了几圈,这就是他要找的地方。

就在那一刻,他选择了一个名字,叫甘霖。说完,他摆了个八卦阵,算好位置,把发针扎进土里,回到我身边。

武则天听说两个方士都回来了,急忙让人去找宝藏。没想到,两人居然发现了同一个地方,而李的发簪正好插在袁天罡的铜缝里。

怎么会有这么巧的事?武则天更是深信这是风水之地,赏赐了两个人。

她当即下令修建陵墓,安葬了李治的风光。

我以为武则天死后会找个坟墓安息,没想到。她也葬在李治的墓里。

也许她唯一最想念的是李志。

c58e0827278a9fac8cc0151bd13ed4b0.jpg人们猜测埋葬两位皇帝的陵墓里一定有许多财宝。所以几百年来,盗墓贼一直在这里,奇怪的是没有人成功进入古墓。

唐朝末年,黄巢听说甘陵,信邪,执意率领四十万大军在梁山挖墓。住在山脚下的人们整天眼巴巴地看着,想看看皇陵里藏着什么好东西。

经过几天几夜的不眠之夜,40万人挖了半座山,但一眼望去,连个坟墓的影子也没有。

无奈之下,他只好带着部队离开,走之前,他愤怒地瞥了一眼。直到现在,甘岭还有“黄巢沟”的痕迹。

de9359bcf36b4be2b98ac3bd0aeab18a.jpg五代的时候,我们崇州的大臣陶文也组织了一批队伍挖掘甘岭。

但是他一下令挖掘,就有几声雷鸣和一场罕见的暴雨。起初,他并不认为这是巧合。

但是每次挖坟都会下大雨。他越想越觉得奇怪,手下的士兵莫名其妙地发起了高烧。陶文立即下令停止挖掘坟墓。

转眼间,到了民国,甘陵的故事还没有结束。

很多军阀为了招兵买马,到处盗墓敛财,其中国民党的孙连仲功不可没。他一连盗了几个墓,自以为有本事。当我听说至今没有人偷甘岭的时候,我动了心。

借口保护陵墓,他驻扎在附近,还说要演习,用枪炮声掩盖他的山地轰炸。

b074e7a4d70487189b4505d06dbd2393.jpg几乎整座山都被炸了个遍,但墓室的入口依然不见踪影。

不仅如此,半夜突然下起了雨。几个人听了甘岭的故事,都跪下来给梁山磕头,说不能再挖了。这是武则天和唐高宗在警告他们。于是孙连仲只能灰溜溜地带队回去。

但这些并没有阻挡盗墓贼的脚步。几百年来,总会有一些盗墓贼去盗墓,但都碰壁了。

一些人开始怀疑甘陵没有入口。

而这一切都是1958年才出现的。

那年冬天,为了方便出行,政府决定修建西兰公路。结果,半块石头都不够。

几个农民以为梁山附近石头多,就带着几公斤炸药进了山。走了很久,终于选择了一个山脚。

他们把点燃的炸药放在缝隙里,捂住耳朵,闭上眼睛。等了一会儿,他们睁开眼睛,眼前突然出现了一个入口。

388f3798d3a39b6d9fcb34ae8cb662d2.jpg仔细一看,旁边的石板上有几行字。他们看了半天,面面相觑,心中浮现出一个猜想:这应该不是传说中的武则天和李治的陵墓。

几个人赶到赣县政府说明情况。工作人员一听,心里充满了惊喜:几百年没被发现的入口怎么会这么容易被找到?

考古专家研究后发现,这确实是甘陵的入口,墓内没有盗墓贼的痕迹。

至于为什么几代盗墓贼都没有找到入口,很可能是专门用来防止盗墓贼盗墓的烟幕,用来迷惑那些心怀不轨的盗墓贼。

没想到这些人会胡乱炸。真是天大的幸运。

感谢古人的智慧,乾陵成为唯一没有被盗墓贼破坏的皇陵。

4455180eb941dc02b6651e6dcd61250d.jpg虽然甘陵从未被盗,但却充满了疑惑。

陵墓前有200多处石雕,其中最神秘的是除无字碑外的61尊无头石像。

1e9dd43b9648cf558c070489ed97ec35.jpg分别位于甘岭朱雀门两侧,东29座,西32座。他们千百年来一直虔诚地守护着皇帝李治和皇后武则天。

然而奇怪的是,它们都没有头。不仅如此,从他们的穿着来看,那些石像都穿着圆领紧袖的左手武士袍,与唐人的穿着不同,更像外国人。

但武则天为什么要在墓前建61座外国石像呢?

有人说这是为了显示武则天至高无上的权力。她把投降的大臣做成石像,世世代代守护着她的坟墓。

也有人说,这是61名使者来参加高宗的葬礼,并制作石像向世界展示当时的民事和军事成就。

事实上,不是的。这与当时的外交政策有关。

当时唐朝很繁荣,民风开放,实力雄厚。周边国家都臣服于唐朝,外交的次数

对此,赣县村民思考了几个传说。

农忙季节,村民们经常要忙到半夜,但食物总是莫名其妙的匮乏,大家都很纳闷。

一天晚上,一个村民刚割完小麦,捶打着酸痛的后背。他只想拿起镰刀回家。突然,一阵奇怪的风吹来,麦田里的麦子被吹倒了,突然出现了一群黑影。

他揉了揉眼睛,抬头一看,影子已经不见了,麦田里少了很多麦子。他觉得不对劲,马上跑回家,连镰刀都忘了拿。

第二天,大家起来一看,各家缺麦。几个人跑到城里请道士驱邪。道士来了,跑到山上,对着这61个石像看了半天。最后,他慢慢地说:“这些石像变得精细了。不把他们的头敲下来,每晚都来害田。”

8c39cf2489fcb2066c76f0d2dd66bd70.jpg听到这里,村民们纷纷拿起锄头,把那些石像的头一个个敲了下来。从那以后,地里的粮食真的没少过。

还有一个传说是八国联军时期,军队来到赣县休整,不料在这里发现了他们祖先的石像,觉得很丢人,就把他们的头敲下来带回去。

b67b505f34c6cedf649dde5fd4ad9606.jpg但是当时八国联军没有到达赣县,所以这个传说不可信。

相比这些传说,历史分析更可信。

明朝嘉靖年间有一次大地震,发生在陕西地区。

地震发生在半夜。因为太突然了,人们还在睡觉,80多万人死于地震。

地震的威力足以震碎石墙,更不用说一些石像了。

经专家调查,由于石像的颈部比较脆弱,在地震时会很容易脱落,甘岭的其他石兽也证明了这一猜想。

但是,丢失的标题在哪里?

8b691e2ab8383ff9b3b32d96c56e94e7.jpg直到1971年,两位农民挖出了一个头像,问题才得以解决。

专家看了一眼头像,猜测与干墓前的无头石像有关。为了检验猜想,一群人赶到甘岭进行比对。

令人兴奋的是,头部和这些树干用的石头几乎一样,缝隙看起来非常吻合。专家们一想到数百年的疑团将最终得到解决,就加快了脚步。

e9bef83f25dd01a950a1ce6fea93a1af.jpg但没想到,一连量了几十个石像,都比不上。

专家皱了皱眉,叹了口气。这和甘陵石像没有关系吗?

他没有放弃,然后又回去考试。最后一个,他随便对比了一下,结果是头像很适合这个身材。

他眼睛一亮,好像不敢相信,直到在场其他人的欢呼声中,他才回过神来。

谁能想到,无头石像的传说在赣县已经存在了几百年。

他们回到农民挖头的地方,想找到剩下的,但是挖了半天也没找到。

他们难免失望,但也充满希望。

0dc429c255c7c0654562d26354b1b365.jpg时至今日,发现人头的老农仍不时来甘岭游玩。他总是在完整的石像前驻足良久,仿佛在和这位老朋友聊天。

b903b3a1c7ea6e81558a08376c56d96c.jpg看到老农的白发越来越多,背越来越弯,石像上也布满了岁月的痕迹。

他们都是历史的见证者,见证着时代的变迁和繁荣的重现。

老农笑着说,等61个石像都找到了,他就来甘岭看看盛唐。

或许地震过后,人头散落一地,但找回的人头给了我们足够的希望。我相信总有一天,我们一定会看到61座石像的完整面貌。

-结束-

作者:小草莓

编辑:毛毛雷恩

往期推荐文章:

1991年,21岁的女囚犯李秀被枪杀,并被要求在处决前保持贞洁。这是什么意思?

1995年,柳传志上演了一出劝退男主角倪光南的哭戏。26年后,倪老为华为代言。

武则天墓石像的头农民发现了,河南农民挖出武则天唯一遗物

埋藏着无数宝藏的甘岭地宫有什么秘密?为什么1000多年后才被世人发现?唐代关中有18座皇陵,被盗17座。只有甘陵经历了无数盗墓贼的光顾,却没有人进入地宫。古代最有名的两个抢甘陵的人都失败了,一个是晚唐的黄巢,一个是五代十国的陶文。另一个试图挖甘陵的盗墓贼陶文,在盗墓史上更是大名鼎鼎,因为这个家伙抢了唐代关中李家十八座墓中的十七座,其疯狂程度甚至比民国东陵大盗孙殿英还要厉害。甘岭地宫有什么神秘之处?为什么能保证后来的小盗墓贼进不去?千百年后,甘陵宫门被农民发现。甘陵是唐朝第三位皇帝李治和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的合葬墓。甘岭的具体位置一直是个秘密。它位于陕西省咸阳市西北50公里的梁山上。然而,一千多年来,没有人能够找到甘陵地宫的入口。

考古人员在凉山没有发现任何被盗的洞穴,也没有土壤和岩石层被扰动。历史上没有关于甘陵地宫被盗的记载。所以,甘陵地宫应该是唯一一座至今未被盗的唐皇地宫,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座葬有两位皇帝的地宫。

一座干枯的坟墓“闹鬼”,盗墓者徒劳无功。

在唐代所有帝王陵墓的地下宫殿中,甘陵是唯一没有被成功发掘的历史记载。然而,它没有被发现被偷并不意味着没有人对此有任何想法。在我国历史上,甘陵地宫经历了三次大规模的发掘,但都没有成功。

武则天葬于乾陵地宫后,工匠们将地宫完全密封。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在唐政府的保护下,地宫一直没有被盗。晚唐起义的农民军领袖黄巢是将干陵地宫思想付诸实践的第一人。公元881年,黄巢起义军占领长安,洗劫长安城。很快,黄巢的手下告诉他,梁山西侧黄土层下有很多碎石,其实是为了按时给黄巢干陵,地宫就在梁山。他们认为甘陵地宫埋葬了唐朝鼎盛时期的两位皇帝,里面一定有数不清的财宝,所以他们把甘陵视为唐朝地宫中最富有的一座。于是,黄巢立即派一万大军上梁山寻找甘陵地宫。但是,万人大军用铁锹把梁山翻了个底朝天,几乎铲平了大半个梁山,没有发现甘岭的踪迹。从此,凉山上留下了一条40米深的沟,名为“黄巢沟”。黄巢的军队没有找到甘陵地宫的根本原因是他对唐代墓葬的无知。但是他的军队挖错了方向,发现了就奇怪了。也正因为如此,甘陵地宫才在这次危机中得以保存,没有遭到破坏。

第二个想抢甘陵地宫的人是我们唐朝末年的使臣陶文。

五代时,陶文在长安呆了七年。他趁着战乱,在任内几乎把关中地区所有的唐朝墓葬都挖了一遍。他还没准备抢甘陵,就已经抢了唐朝17位诸侯的地宫。所以,不能挖掘甘陵地宫是一个遗憾。在这样一个劫掠者的威胁下,甘陵没有受损,真是万幸。这是因为当陶文试图抢劫甘岭,天空是不正常的。只要他一个动作,天空电闪雷鸣,风雨大作。陶文害怕报复。只好放下甘霖。

继陶文之后,中国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甘陵地宫被盗掘的记录。民国初年,国民党将军孙连仲成为第三个试图进入甘陵地宫盗宝的人。当孙连仲率领一个团的兵力,携带着——炸药这种古代盗墓贼做梦都想不到的工具,来到地宫的时候,非常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士兵们刚刚将地宫入口处的三层竖石条炸开,正要进入时,只见一股浓烟从里面飞沙走石。前面七个山西兵首当其冲,当即吐血而亡。当其他人看到它时,他们迅速逃命。最后,孙连仲也不敢打甘灵的主意。

武则天

为什么甘陵能历经1300年风雨而不被盗?

首先,依山建陵的方式给地宫增加了一层坚实的保护层。

地宫位于山的内部,墓道非常隐秘,蜿蜒曲折,很难被发现。这样,盗墓贼要想找到甘陵地宫的具体位置,就要开整座山。其次,即使盗墓贼找到了地下的入口,也很难真正进入地下。当时,李习安打开乾陵,安放武则天的灵柩后,就永久封闭了地宫。本来地宫本身的山体结构就无懈可击,但李习安不放心,用多达4100块39层的巨石将墓道入口层层封闭。为了使巨石结合得更加紧密,他命令工匠们在石条的左右两侧用铁腰螺栓固定,并从上到下用铁条连接。这样,石条就连成了一个整体,无法移动。此外,石条之间的缝隙也充满了铁水,铁水中掺杂了少量的石粉。这样,当铁水凝固时,石条就会结合成一个巨大而紧密的整体。盗墓贼要抢甘陵,就得把这四千一百根石条整体搬开。在那个时候,移动重达数千吨的物体是不可能的。

挖还是不挖是个问题。

当甘陵地宫向人们开放陵墓时,在中国考古界引起了50年的激烈争论。甘陵地宫到底该不该挖掘?

作为一个承上启下的时代,在唐高宗和武则天时期,唐朝的经济依然繁荣。作为这个时期的皇帝,甘陵地宫里会有多少稀世珍宝,光凭想象就能令人兴奋。历史总是给人奇迹,我们总能在古墓中找到保存完好的遗迹。武则天和唐高宗的遗体保存完好吗?就算他们的遗体只是骨架,如果能找到完整的武则天头骨,我们也可以用今天的科技还原一个武媚娘,看看当年那个让唐高宗神魂颠倒的女人到底是什么样子的。而且,王羲之的《兰亭序》是在乾陵地宫吗?如果真的有,那无疑是震惊世界的重大发现!面对诱惑,很多考古学家都极力主张挖掘甘陵地宫,认为守卫地宫而不挖掘实际上是一种资源浪费。只要甘陵地宫不打开,它就一天不知道自己的真面目。同时,这些专家认为,挖掘甘陵也是一种经济需要。当时陕西临潼的兵马俑和陕西扶风县的法门寺,被发掘出来推向社会后,都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带来了当地的经济发展。甘陵地宫被挖掘出来后,一定会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可以相应开发旅游资源,解决地方财政困难。

考古学家支持发掘甘陵最根本的考虑是甘陵地宫的安全。由于甘陵地宫位于极不稳定的地震带上,一旦发生地震,整个地宫都有被彻底摧毁的危险。更何况盗墓贼猖獗,疯狂。他们的偷猎行为很难阻止。以前有很多古墓发现后没有及时挖掘,结果先被盗墓贼破坏了。周公墓就是其中之一。考古人员发现周公墓后,经过多次审批,终于得到了打开墓室的许可,却发现墓室已经被盗墓者洗劫一空,甚至还有盗墓者留下的矿泉水瓶!(是农夫山泉吗?)甘陵现在已经名扬天下,肯定会引起盗墓贼的注意。如果发掘延迟,一旦被盗墓贼抢先,将是考古界和史学界的巨大损失。因此,一些专家甚至提出了“抢救性发掘”的口号,认为甘陵地宫的发掘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但考古界也有声音坚决反对发掘甘陵地宫。持这种观点的专家认为,地宫一旦被发掘,如果保护措施没有做好或者保护技术不符合要求,可能会有大量文物瞬间被氧化破坏。所以甘陵地宫的发掘相当于地宫的直接破坏。

20世纪80年代,中国对挖掘甘陵的需求日益增加。无论官方、民间还是学者,抢救和保护甘陵刻不容缓。在这种呼声下,陕西省向国家提出了发掘甘陵的申请,也把发掘甘陵列入了当年的重要议事日程。但是国家没有批准这个申请,恰恰是为了保护甘陵。

支持发掘的考古学家对文物保护相关的技术问题做出了积极回应。他们在南唐两陵和唐僖宗景陵地宫发掘经验的基础上,精心创造了一套发掘保护措施,最大限度地保护了甘陵的文物。还建议在发掘前,在墓室入口处建一个密封舱。密封舱有三层,挖掘人员要带防毒面具进入,以免带入外界空气成分。这样就可以解决内部文物因外界空气的入侵而可能被氧化的问题。

现在,这个争论了50年的话题又被提起来了。其中提到,国家文物局、省文物局、甘陵博物馆等部门已经开始着手改善甘陵环境,恢复甘陵文物,准备对甘陵地宫进行大规模考古勘探。消息一出,在社会上引起轰动。因为这无疑是在向社会宣布,国家已经开始准备挖掘甘陵了。虽然具体时间还不得而知,但消息无疑值得期待。

1475f10a693d25e9d6e68960a9d95943.jpg b5ff0bda01fdf4cb810bc548d94465d1.jpg 53a33d79312dbb4ab4ce3a849560d5f5.jpg 343c12b4fe3ed082d125a59e8adf5a7b.jpg010-3500019

埋藏着无数宝藏的甘岭地宫有什么秘密?为什么1000多年后才被世人发现?唐代关中有18座皇陵,被盗17座。只有甘陵经历了无数盗墓贼的光顾,却没有人进入地宫。古代最有名的两个抢甘陵的人都失败了,一个是晚唐的黄巢,一个是五代十国的陶文。另一个试图挖甘陵的盗墓贼陶文,在盗墓史上更是大名鼎鼎,因为这个家伙抢了唐代关中李家十八座墓中的十七座,其疯狂程度甚至比民国东陵大盗孙殿英还要厉害。甘岭地宫有什么神秘之处?为什么能保证后来的小盗墓贼进不去?千百年后,甘陵宫门被农民发现。甘陵是唐朝第三位皇帝李治和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的合葬墓。具体说明

考古人员在凉山没有发现任何被盗的洞穴,土壤和岩石层也没有被扰动。历史上没有关于甘陵地宫被盗的记载。所以,甘陵地宫应该是唯一一座至今未被盗的唐皇地宫,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座葬有两位皇帝的地宫。

一座干枯的坟墓“闹鬼”,盗墓者徒劳无功。

在唐代所有帝王陵墓的地下宫殿中,甘陵是唯一没有被成功发掘的历史记载。然而,它没有被发现被偷并不意味着没有人对此有任何想法。在我国历史上,甘陵地宫经历了三次大规模的发掘,但都没有成功。

武则天葬于乾陵地宫后,工匠们将地宫完全密封。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在唐政府的保护下,地宫一直没有被盗。晚唐起义的农民军领袖黄巢是将干陵地宫思想付诸实践的第一人。公元881年,黄巢起义军占领长安,洗劫长安城。很快,黄巢的手下告诉他,梁山西侧黄土层下有很多碎石,其实是为了按时给黄巢干陵,地宫就在梁山。他们认为甘陵地宫埋葬了唐朝鼎盛时期的两位皇帝,里面一定有数不清的财宝,所以他们把甘陵视为唐朝地宫中最富有的一座。于是,黄巢立即派一万大军上梁山寻找甘陵地宫。但是,万人大军用铁锹把梁山翻了个底朝天,几乎铲平了大半个梁山,没有发现甘岭的踪迹。从此,凉山上留下了一条40米深的沟,名为“黄巢沟”。黄巢的军队没有找到甘陵地宫的根本原因是他对唐代墓葬的无知。但是他的军队挖错了方向,发现了就奇怪了。也正因为如此,甘陵地宫才在这次危机中得以保存,没有遭到破坏。

第二个想抢甘陵地宫的人是我们唐朝末年的使臣陶文。

五代时,陶文在长安呆了七年。他趁着战乱,在任内几乎把关中地区所有的唐朝墓葬都挖了一遍。他还没准备抢甘陵,就已经抢了唐朝17位诸侯的地宫。所以,不能挖掘甘陵地宫是一个遗憾。在这样一个劫掠者的威胁下,甘陵没有受损,真是万幸。这是因为当陶文试图抢劫甘岭,天空是不正常的。只要他一个动作,天空电闪雷鸣,风雨大作。陶文害怕报复。只好放下甘霖。

继陶文之后,中国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甘陵地宫被盗掘的记录。民国初年,国民党将军孙连仲成为第三个试图进入甘陵地宫盗宝的人。当孙连仲率领一个团的兵力,携带着——炸药这种古代盗墓贼做梦都想不到的工具,来到地宫的时候,非常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士兵们刚刚将地宫入口处的三层竖石条炸开,正要进入时,只见一股浓烟从里面飞沙走石。前面七个山西兵首当其冲,当即吐血而亡。当其他人看到它时,他们迅速逃命。最后,孙连仲也不敢打甘灵的主意。

武则天

为什么甘陵能历经1300年风雨而不被盗?

首先,依山建陵的方式给地宫增加了一层坚实的保护层。

地宫位于山的内部,墓道非常隐秘,蜿蜒曲折,很难被发现。这样,盗墓贼要想找到甘陵地宫的具体位置,就要开整座山。其次,即使盗墓贼找到了地下的入口,也很难真正进入地下。当时,李习安打开乾陵,安放武则天的灵柩后,就永久封闭了地宫。本来地宫本身的山体结构就无懈可击,但李习安不放心,用多达4100块39层的巨石将墓道入口层层封闭。为了使巨石结合得更加紧密,他命令工匠们在石条的左右两侧用铁腰螺栓固定,并从上到下用铁条连接。这样,石条就连成了一个整体,无法移动。此外,石条之间的缝隙也充满了铁水,铁水中掺杂了少量的石粉。这样,当铁水凝固时,石条就会结合成一个巨大而紧密的整体。盗墓贼要抢甘陵,就得把这四千一百根石条整体搬开。在那个时候,移动重达数千吨的物体是不可能的。

挖还是不挖是个问题。

当甘陵地宫向人们开放陵墓时,在中国考古界引起了50年的激烈争论。甘陵地宫到底该不该挖掘?

作为一个承上启下的时代,在唐高宗和武则天时期,唐朝的经济依然繁荣。作为这个时期的皇帝,甘陵地宫里会有多少稀世珍宝,光凭想象就能令人兴奋。历史总是给人奇迹,我们总能在古墓中找到保存完好的遗迹。武则天和唐高宗的遗体保存完好吗?就算他们的遗体只是骨架,如果能找到完整的武则天头骨,我们也可以用今天的科技还原一个武媚娘,看看当年那个让唐高宗神魂颠倒的女人到底是什么样子的。而且,王羲之的《兰亭序》是在乾陵地宫吗?如果真的有,那无疑是震惊世界的重大发现!面对诱惑,很多考古学家都极力主张挖掘甘陵地宫,认为守卫地宫而不挖掘实际上是一种资源浪费。只要甘陵地宫不打开,它就一天不知道自己的真面目。同时,这些专家认为,挖掘甘陵也是一种经济需要。当时陕西临潼的兵马俑和陕西扶风县的法门寺,被发掘出来推向社会后,都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带来了当地的经济发展。甘陵地宫被挖掘出来后,一定会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可以相应开发旅游资源,解决地方财政困难。

考古学家支持发掘甘陵最根本的考虑是甘陵地宫的安全。由于甘陵地宫位于极不稳定的地震带上,一旦发生地震,整个地宫都有被彻底摧毁的危险。更何况盗墓贼猖獗,疯狂。他们的偷猎行为很难阻止。以前有很多古墓发现后没有及时挖掘,结果先被盗墓贼破坏了。周公墓就是其中之一。考古人员发现周公墓后,经过多次审批,终于得到了打开墓室的许可,却发现墓室已经被盗墓者洗劫一空,甚至还有盗墓者留下的矿泉水瓶!(是农夫山泉吗?)甘陵现在已经名扬天下,肯定会引起盗墓贼的注意。如果发掘延迟,一旦被盗墓贼抢先,将是考古界和史学界的巨大损失。因此,一些专家甚至提出了“抢救性发掘”的口号,认为甘陵地宫的发掘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但考古界也有声音坚决反对发掘甘陵地宫。持这种观点的专家认为,一旦地宫被挖掘出来,大量的文物可能

20世纪80年代,中国对挖掘甘陵的需求日益增加。无论官方、民间还是学者,抢救和保护甘陵刻不容缓。在这种呼声下,陕西省向国家提出了发掘甘陵的申请,也把发掘甘陵列入了当年的重要议事日程。但是国家没有批准这个申请,恰恰是为了保护甘陵。

支持发掘的考古学家对文物保护相关的技术问题做出了积极回应。他们在南唐两陵和唐僖宗景陵地宫发掘经验的基础上,精心创造了一套发掘保护措施,最大限度地保护了甘陵的文物。还建议在发掘前,在墓室入口处建一个密封舱。密封舱有三层,挖掘人员要带防毒面具进入,以免带入外界空气成分。这样就可以解决内部文物因外界空气的入侵而可能被氧化的问题。

现在,这个争论了50年的话题又被提起来了。其中提到,国家文物局、省文物局、甘陵博物馆等部门已经开始着手改善甘陵环境,恢复甘陵文物,准备对甘陵地宫进行大规模考古勘探。消息一出,在社会上引起轰动。因为这无疑是在向社会宣布,国家已经开始准备挖掘甘陵了。虽然具体时间还不得而知,但消息无疑值得期待。

010-3500020010-3500021010-3500022010-3500023010-3500019

埋藏着无数宝藏的甘岭地宫有什么秘密?为什么1000多年后才被世人发现?唐代关中有18座皇陵,被盗17座。只有甘陵经历了无数盗墓贼的光顾,却没有人进入地宫。古代最有名的两个抢甘陵的人都失败了,一个是晚唐的黄巢,一个是五代十国的陶文。另一个试图挖甘陵的盗墓贼陶文,在盗墓史上更是大名鼎鼎,因为这个家伙抢了唐代关中李家十八座墓中的十七座,其疯狂程度甚至比民国东陵大盗孙殿英还要厉害。甘岭地宫有什么神秘之处?为什么能保证后来的小盗墓贼进不去?千百年后,甘陵宫门被农民发现。甘陵是唐朝第三位皇帝李治和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的合葬墓。甘岭的具体位置一直是个秘密。它位于陕西省咸阳市西北50公里的梁山上。然而,一千多年来,没有人能够找到甘陵地宫的入口。

考古人员在凉山没有发现任何被盗的洞穴,也没有土壤和岩石层被扰动。历史上没有关于甘陵地宫被盗的记载。所以,甘陵地宫应该是唯一一座至今未被盗的唐皇地宫,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座葬有两位皇帝的地宫。

一座干枯的坟墓“闹鬼”,盗墓者徒劳无功。

在唐代所有帝王陵墓的地下宫殿中,甘陵是唯一没有被成功发掘的历史记载。然而,它没有被发现被偷并不意味着没有人对此有任何想法。在我国历史上,甘陵地宫经历了三次大规模的发掘,但都没有成功。

武则天葬于乾陵地宫后,工匠们将地宫完全密封。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在唐政府的保护下,地宫一直没有被盗。晚唐起义的农民军领袖黄巢是将干陵地宫思想付诸实践的第一人。公元881年,黄巢起义军占领长安,洗劫长安城。很快,黄巢的手下告诉他,梁山西侧黄土层下有很多碎石,其实是为了按时给黄巢干陵,地宫就在梁山。他们认为甘陵地宫埋葬了唐朝鼎盛时期的两位皇帝,里面一定有数不清的财宝,所以他们把甘陵视为唐朝地宫中最富有的一座。于是,黄巢立即派一万大军上梁山寻找甘陵地宫。但是,万人大军用铁锹把梁山翻了个底朝天,几乎铲平了大半个梁山,没有发现甘岭的踪迹。从此,凉山上留下了一条40米深的沟,名为“黄巢沟”。黄巢的军队没有找到甘陵地宫的根本原因是他对唐代墓葬的无知。但是他的军队挖错了方向,发现了就奇怪了。也正因为如此,甘陵地宫才在这次危机中得以保存,没有遭到破坏。

第二个想抢甘陵地宫的人是我们唐朝末年的使臣陶文。

五代时,陶文在长安呆了七年。他趁着战乱,在任内几乎把关中地区所有的唐朝墓葬都挖了一遍。他还没准备抢甘陵,就已经抢了唐朝17位诸侯的地宫。所以,不能挖掘甘陵地宫是一个遗憾。在这样一个劫掠者的威胁下,甘陵没有受损,真是万幸。这是因为当陶文试图抢劫甘岭,天空是不正常的。只要他一个动作,天空电闪雷鸣,风雨大作。陶文害怕报复。只好放下甘霖。

继陶文之后,中国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甘陵地宫被盗掘的记录。民国初年,国民党将军孙连仲成为第三个试图进入甘陵地宫盗宝的人。当孙连仲率领一个团的兵力,携带着——炸药这种古代盗墓贼做梦都想不到的工具,来到地宫的时候,非常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士兵们刚刚将地宫入口处的三层竖石条炸开,正要进入时,只见一股浓烟从里面飞沙走石。前面七个山西兵首当其冲,当即吐血而亡。当其他人看到它时,他们迅速逃命。最后,孙连仲也不敢打甘灵的主意。

武则天

为什么甘陵能历经1300年风雨而不被盗?

首先,依山建陵的方式给地宫增加了一层坚实的保护层。

地宫位于山的内部,墓道非常隐秘,蜿蜒曲折,很难被发现。这样,盗墓贼要想找到甘陵地宫的具体位置,就要开整座山。其次,即使盗墓贼找到了地下的入口,也很难真正进入地下。当时,李习安打开乾陵,安放武则天的灵柩后,就永久封闭了地宫。本来地宫本身的山体结构就无懈可击,但李习安不放心,用多达4100块39层的巨石将墓道入口层层封闭。为了使巨石结合得更加紧密,他命令工匠们在石条的左右两侧用铁腰螺栓固定,并从上到下用铁条连接。这样,石条就连成了一个整体,无法移动。此外,石条之间的缝隙也充满了铁水,铁水中掺杂了少量的石粉。这样,当铁水凝固时,石条就会结合成一个巨大而紧密的整体。盗墓贼要抢甘陵,就得把这四千一百根石条整体搬开。在那个时候,这是不可能的

作为一个承上启下的时代,在唐高宗和武则天时期,唐朝的经济依然繁荣。作为这个时期的皇帝,甘陵地宫里会有多少稀世珍宝,光凭想象就能令人兴奋。历史总是给人奇迹,我们总能在古墓中找到保存完好的遗迹。武则天和唐高宗的遗体保存完好吗?就算他们的遗体只是骨架,如果能找到完整的武则天头骨,我们也可以用今天的科技还原一个武媚娘,看看当年那个让唐高宗神魂颠倒的女人到底是什么样子的。而且,王羲之的《兰亭序》是在乾陵地宫吗?如果真的有,那无疑是震惊世界的重大发现!面对诱惑,很多考古学家都极力主张挖掘甘陵地宫,认为守卫地宫而不挖掘实际上是一种资源浪费。只要甘陵地宫不打开,它就一天不知道自己的真面目。同时,这些专家认为,挖掘甘陵也是一种经济需要。当时陕西临潼的兵马俑和陕西扶风县的法门寺,被发掘出来推向社会后,都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带来了当地的经济发展。甘陵地宫被挖掘出来后,一定会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可以相应开发旅游资源,解决地方财政困难。

考古学家支持发掘甘陵最根本的考虑是甘陵地宫的安全。由于甘陵地宫位于极不稳定的地震带上,一旦发生地震,整个地宫都有被彻底摧毁的危险。更何况盗墓贼猖獗,疯狂。他们的偷猎行为很难阻止。以前有很多古墓发现后没有及时挖掘,结果先被盗墓贼破坏了。周公墓就是其中之一。考古人员发现周公墓后,经过多次审批,终于得到了打开墓室的许可,却发现墓室已经被盗墓者洗劫一空,甚至还有盗墓者留下的矿泉水瓶!(是农夫山泉吗?)甘陵现在已经名扬天下,肯定会引起盗墓贼的注意。如果发掘延迟,一旦被盗墓贼抢先,将是考古界和史学界的巨大损失。因此,一些专家甚至提出了“抢救性发掘”的口号,认为甘陵地宫的发掘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但考古界也有声音坚决反对发掘甘陵地宫。持这种观点的专家认为,地宫一旦被发掘,如果保护措施没有做好或者保护技术不符合要求,可能会有大量文物瞬间被氧化破坏。所以甘陵地宫的发掘相当于地宫的直接破坏。

20世纪80年代,中国对挖掘甘陵的需求日益增加。无论官方、民间还是学者,抢救和保护甘陵刻不容缓。在这种呼声下,陕西省向国家提出了发掘甘陵的申请,也把发掘甘陵列入了当年的重要议事日程。但是国家没有批准这个申请,恰恰是为了保护甘陵。

支持发掘的考古学家对文物保护相关的技术问题做出了积极回应。他们在南唐两陵和唐僖宗景陵地宫发掘经验的基础上,精心创造了一套发掘保护措施,最大限度地保护了甘陵的文物。还建议在发掘前,在墓室入口处建一个密封舱。密封舱有三层,挖掘人员要带防毒面具进入,以免带入外界空气成分。这样就可以解决内部文物因外界空气的入侵而可能被氧化的问题。

现在,这个争论了50年的话题又被提起来了。有人提到,国家文物局、省级文物局

埋藏着无数宝藏的甘岭地宫有什么秘密?为什么1000多年后才被世人发现?唐代关中有18座皇陵,被盗17座。只有甘陵经历了无数盗墓贼的光顾,却没有人进入地宫。古代最有名的两个抢甘陵的人都失败了,一个是晚唐的黄巢,一个是五代十国的陶文。另一个试图挖甘陵的盗墓贼陶文,在盗墓史上更是大名鼎鼎,因为这个家伙抢了唐代关中李家十八座墓中的十七座,其疯狂程度甚至比民国东陵大盗孙殿英还要厉害。甘岭地宫有什么神秘之处?为什么能保证后来的小盗墓贼进不去?千百年后,甘陵宫门被农民发现。甘陵是唐朝第三位皇帝李治和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的合葬墓。甘岭的具体位置一直是个秘密。它位于陕西省咸阳市西北50公里的梁山上。然而,一千多年来,没有人能够找到甘陵地宫的入口。

考古人员在凉山没有发现任何被盗的洞穴,也没有土壤和岩石层被扰动。历史上没有关于甘陵地宫被盗的记载。所以,甘陵地宫应该是唯一一座至今未被盗的唐皇地宫,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座葬有两位皇帝的地宫。

一座干枯的坟墓“闹鬼”,盗墓者徒劳无功。

在唐代所有帝王陵墓的地下宫殿中,甘陵是唯一没有被成功发掘的历史记载。然而,它没有被发现被偷并不意味着没有人对此有任何想法。在我国历史上,甘陵地宫经历了三次大规模的发掘,但都没有成功。

武则天葬于乾陵地宫后,工匠们将地宫完全密封。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在唐政府的保护下,地宫一直没有被盗。晚唐起义的农民军领袖黄巢是将干陵地宫思想付诸实践的第一人。公元881年,黄巢起义军占领长安,洗劫长安城。很快,黄巢的手下告诉他,梁山西侧黄土层下有很多碎石,其实是为了按时给黄巢干陵,地宫就在梁山。他们认为干燥的土地

宫埋葬了唐朝位于极盛时期的两位皇帝,里面的金银财宝一定多得数不胜数,就把乾陵看做是唐朝王陵地宫中最富有的一个。于是,黄巢马上就派出一万人的军队到梁山上去寻找乾陵地宫。可是,那一万大军挥舞着铁铲把梁山翻了个底朝天,几乎把大半座梁山铲平了,也没有找到乾陵的一丝痕迹。从此,梁山上就留下了现在当地人称为“黄巢沟”的一道40米深的大沟。黄巢大军没有找到乾陵地宫的根本原因,是他对唐朝陵墓的无知——唐朝的皇陵地宫全部是坐北朝南的。但是,他的大军却挖错了方向,南辕北辙,能找到才是怪事。也正是因为如此,乾陵地宫在这场危机下保存了下来,没有收到损毁。

第二个企图盗掘乾陵地宫的人是唐末的节度使温韬。

五代时,温韬在长安做了七年节度使。他趁战乱,在其任期内酱关中地区几乎所有的唐朝皇陵一一挖遍。他在准备盗掘乾陵之前已经盗掘了唐朝17位亲王的地宫。因此把不能盗掘乾陵地宫当做是一种遗憾。在这样一个盗墓狂人的威胁下,乾陵未受损,实在是件幸事。这是由于温韬企图盗掘乾陵时,天象反常,只要他一有动作,天空便电闪雷鸣,风雨大作。温韬怕遭报应。只好放过乾陵。

温韬之后,我国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出现过对乾陵地宫盗掘的记载,到了民国初年,国民党将军孙连仲成了第三个企图进入乾陵地宫盗取宝藏的人。当孙连仲带领一个团的兵力,携带那些古代盗墓者做梦也没有想到过的工具——炸药,来到地宫的时候,发生了非常奇异的事情。士兵们刚刚炸开地宫入口的三层竖立石条,准备进入时,只见一股浓烟从里面冒了飞沙走石。最前面的七名山西士兵首当其冲,当即吐血身亡。其他人见状赶紧四散逃命。最后,孙连仲也不敢打乾陵的主意了。

武则天

乾陵为什么能够历经1300年的风雨安然无恙,未被盗掘呢?

首先,依山为陵的修建方式给地宫加上了一层坚固的保护层。

地宫位于山体的内部,墓道十分隐秘,蜿蜒崎岖,很难被发现。这样,盗墓贼想要找到乾陵地宫的具体位置就要把整个山打开。其次,就算盗墓贼找到地宫的墓道入口,也很难真正进入地宫。当年,李显开启乾陵把武则天的棺椁安置好后,就对地宫进行了永久封存。本来地宫本身的山体结构已经无懈可击了,可李显还不放心,又用多达39层的4100块巨石把墓道口层层叠叠地封闭了起来。为了使巨石结合得更加紧密,他命令工匠在石条左右之间用铁细腰栓板拉固,上下之间用铁棍穿连。这样,石条就连接成为一个整体,不能被移动。此外,石条与石条之间的缝隙还用铁水灌注,在铁水中掺杂少量石质粉末。这样,当铁水凝固后,石条就会结合成为一个巨大的、紧密的整体。盗墓贼要想盗掘乾陵,只有把这4100块石条整体移动。而在当时的条件下,移动重达几千吨的物体是不可能的。

二 挖,还是不挖 这是个问题

当乾陵地宫向人们敞开它的墓道之后,中国考古学界就产生了一个让人激烈辩论了50年的话题——对乾陵地宫,到底该不该发掘。

作为承上启下的一个时代,唐高宗与武则天时期,唐朝的经济仍然一片繁荣。作为这一时期的帝王,乾陵地宫内会有多少奇珍异宝,光凭想象就能让人激动不已。历史总会给人们奇迹,我们总能在古墓中发现保存完好的遗体。武则天和唐高宗的遗体是否也保存完好?就算他们的遗体只剩下骨架,如果我们能找到武则天完整的头骨,也能以今天的科技复原一个武媚娘,看看这个当年把唐高宗迷得神魂颠倒的女人到底是什么模样。而且,王羲之那本《兰亭序》到底是不是在乾陵地宫中?如果真的在那里,那无疑将是震惊世界的重大发现!诱惑面前,很多考古学家大力提倡发掘乾陵地宫,认为守着地宫而不去发掘实际上是一种资源浪费,乾陵地宫一天不打开,就一天不知道它的真正面貌。同时,这些专家认为,开挖乾陵也是一种经济需要。当时,陕西临潼的秦陵兵马俑和陕西扶风县的法门寺,经过发掘并推向社会之后,都收到了极为可观的经济效益,给当地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乾陵地宫被发掘后也必定会在社会上引起强烈的反响,可以相应的开发旅游资源以解决当地的财政困难。

考古学家支持发掘乾陵的最根本的考虑还是为了乾陵地宫的安全。因为乾陵地宫处于一个极不稳定的地震带上,一旦遇到地震,整个地宫则面临全面被毁的危险。更何况,盗墓贼是猖獗、疯狂的。他们的盗掘行为令人防不胜防。曾经有许多古墓在发现后没有及时发掘,结果被盗墓贼抢先破坏。周公墓就是其中一例。发现周公墓之后,考古学家们经过多方批准终于获得了允许打开周公墓,却发现墓室内已经被盗墓贼洗劫一空,里面竟然还有盗墓贼留下的矿泉水瓶!(←←难道是农夫山泉)乾陵现在已经天下闻名,肯定会引起盗墓贼的关注。如果迟迟不进行发掘,一旦被盗墓贼抢先,将是考古界和史学界巨大的损失。所以,有专家甚至提出了“抢救性发掘”的口号,认为对乾陵地宫的发掘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不过,考古学界也有坚决反对发掘乾陵地宫的呼声。持这种观点的专家认为,一旦地宫被发掘,若保护措施没有做好或是保护技术没有达到要求,大量文物有可能在一瞬间被氧化毁坏。因此,对乾陵地宫的发掘就等于对地宫的直接破坏。

20世纪80年代,国内要求发掘乾陵的呼声越来越高。无论官方、民间还是学者,都认为抢救性发掘保护乾陵迫在眉睫。在这种呼声下,陕西省向国家提出了开挖乾陵的申请,还将开挖乾陵列入了当年的重要议程。但是,国家一直没有批准这个申请,这正是出于保护乾陵的考虑。

对于发掘中面临的有关文物保护的技术问题,支持发掘的考古学家作出了正面回应。他们根据对南唐二陵、唐僖宗靖陵等古代陵墓地宫的发掘经验,精心地创制了一套发掘保护措施,以最大限度地保护乾陵中的文物不受损害。有人还建议发掘前在墓道口建一个密封舱,密封舱设三层,发掘人员带着防毒面具进入,不把外界的空气成分带进去。这样就可以解决里面的文物因为外界空气侵入而可能造成的氧化问题。

现在,已经争论了50年的话题再次被提了起来。有人提到了国家文物局、省文物局、乾陵博物馆等部门已着手改善乾陵的环境,修复乾陵文物,准备大规模考古勘探乾陵地宫的消息。这个消息一传出,就在社会上引起了轰动。因为这无疑是向社会宣布,国家已经开始着手准备发掘乾陵。虽然具体时间还不得而知,但这个消息无疑是值得期待的。

1475f10a693d25e9d6e68960a9d95943.jpgb5ff0bda01fdf4cb810bc548d94465d1.jpg53a33d79312dbb4ab4ce3a849560d5f5.jpg343c12b4fe3ed082d125a59e8adf5a7b.jpg

武则天墓石像的头农民发现了,河南农民挖出武则天唯一遗物

埋藏无数宝藏的乾陵地宫有何奥秘?为何1000多年后才被世人发现?唐朝关中十八座皇陵,十七座被盗,只有乾陵经历无数盗墓贼的光顾,竟然无人进入地宫。古代盗掘乾陵最有名的两个人,全都铩羽而归,一个是唐朝末年的黄巢,另一个五代十国的温韬。另一个尝试挖掘乾陵的盗墓贼温韬,则在盗墓史上更加有名,因为这家伙将唐朝李家在关中的十八座皇陵盗掘了十七座,丧心病狂程度,比民国东陵大盗孙殿英有过之而无不及。乾陵地宫有什么神秘的地方?为何能保证后来的小盗墓贼无法进入?千年后,乾陵地宫门被农民发现。

乾陵是唐朝第三位皇帝高宗李治和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武则天的合葬陵。乾陵的具体位置一直都不是秘密,它就位于陕西省咸阳市西北方50公里的梁山上。但是,1000多年来,一直没有人能找到乾陵地宫的入口。

考古学家在梁山上没有发现任何盗洞,也没有土层、岩层被打乱的情况。历史上也没有一例关于乾陵地宫被盗的记载。所以乾陵地宫应该是迄今为止唯一一座没有被盗掘的唐朝皇帝地宫,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座埋葬两位帝王的地宫。

一 乾陵“有鬼”,盗墓者徒劳无功

唐朝所有帝王陵墓的地宫中,乾陵是唯一没有被盗掘成功的历史记载的。不过,没有发现被盗掘并不代表没有人打它的主意。我国历史上,乾陵地宫共遭受过三次较大规模的盗掘,只是都没有成功。

武则天被葬入乾陵地宫后,工匠们就把地宫彻底封死了。这之后的很长时间,在唐朝官府的保护下,地宫一直没有遭到过盗掘。第一个打乾陵地宫主意并付诸实践的人士唐朝末年起义的农民军首领黄巢。公元881年黄巢起义军占领长安,对长安城进行了一场洗劫。不久,黄巢的部下告诉他梁山西侧的黄土层下有很多碎石,这其实是向黄巢按时乾陵地宫就位于梁山。他们认为乾陵地宫埋葬了唐朝位于极盛时期的两位皇帝,里面的金银财宝一定多得数不胜数,就把乾陵看做是唐朝王陵地宫中最富有的一个。于是,黄巢马上就派出一万人的军队到梁山上去寻找乾陵地宫。可是,那一万大军挥舞着铁铲把梁山翻了个底朝天,几乎把大半座梁山铲平了,也没有找到乾陵的一丝痕迹。从此,梁山上就留下了现在当地人称为“黄巢沟”的一道40米深的大沟。黄巢大军没有找到乾陵地宫的根本原因,是他对唐朝陵墓的无知——唐朝的皇陵地宫全部是坐北朝南的。但是,他的大军却挖错了方向,南辕北辙,能找到才是怪事。也正是因为如此,乾陵地宫在这场危机下保存了下来,没有收到损毁。

第二个企图盗掘乾陵地宫的人是唐末的节度使温韬。

五代时,温韬在长安做了七年节度使。他趁战乱,在其任期内酱关中地区几乎所有的唐朝皇陵一一挖遍。他在准备盗掘乾陵之前已经盗掘了唐朝17位亲王的地宫。因此把不能盗掘乾陵地宫当做是一种遗憾。在这样一个盗墓狂人的威胁下,乾陵未受损,实在是件幸事。这是由于温韬企图盗掘乾陵时,天象反常,只要他一有动作,天空便电闪雷鸣,风雨大作。温韬怕遭报应。只好放过乾陵。

温韬之后,我国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出现过对乾陵地宫盗掘的记载,到了民国初年,国民党将军孙连仲成了第三个企图进入乾陵地宫盗取宝藏的人。当孙连仲带领一个团的兵力,携带那些古代盗墓者做梦也没有想到过的工具——炸药,来到地宫的时候,发生了非常奇异的事情。士兵们刚刚炸开地宫入口的三层竖立石条,准备进入时,只见一股浓烟从里面冒了飞沙走石。最前面的七名山西士兵首当其冲,当即吐血身亡。其他人见状赶紧四散逃命。最后,孙连仲也不敢打乾陵的主意了。

武则天

乾陵为什么能够历经1300年的风雨安然无恙,未被盗掘呢?

首先,依山为陵的修建方式给地宫加上了一层坚固的保护层。

地宫位于山体的内部,墓道十分隐秘,蜿蜒崎岖,很难被发现。这样,盗墓贼想要找到乾陵地宫的具体位置就要把整个山打开。其次,就算盗墓贼找到地宫的墓道入口,也很难真正进入地宫。当年,李显开启乾陵把武则天的棺椁安置好后,就对地宫进行了永久封存。本来地宫本身的山体结构已经无懈可击了,可李显还不放心,又用多达39层的4100块巨石把墓道口层层叠叠地封闭了起来。为了使巨石结合得更加紧密,他命令工匠在石条左右之间用铁细腰栓板拉固,上下之间用铁棍穿连。这样,石条就连接成为一个整体,不能被移动。此外,石条与石条之间的缝隙还用铁水灌注,在铁水中掺杂少量石质粉末。这样,当铁水凝固后,石条就会结合成为一个巨大的、紧密的整体。盗墓贼要想盗掘乾陵,只有把这4100块石条整体移动。而在当时的条件下,移动重达几千吨的物体是不可能的。

二 挖,还是不挖 这是个问题

当乾陵地宫向人们敞开它的墓道之后,中国考古学界就产生了一个让人激烈辩论了50年的话题——对乾陵地宫,到底该不该发掘。

作为承上启下的一个时代,唐高宗与武则天时期,唐朝的经济仍然一片繁荣。作为这一时期的帝王,乾陵地宫内会有多少奇珍异宝,光凭想象就能让人激动不已。历史总会给人们奇迹,我们总能在古墓中发现保存完好的遗体。武则天和唐高宗的遗体是否也保存完好?就算他们的遗体只剩下骨架,如果我们能找到武则天完整的头骨,也能以今天的科技复原一个武媚娘,看看这个当年把唐高宗迷得神魂颠倒的女人到底是什么模样。而且,王羲之那本《兰亭序》到底是不是在乾陵地宫中?如果真的在那里,那无疑将是震惊世界的重大发现!诱惑面前,很多考古学家大力提倡发掘乾陵地宫,认为守着地宫而不去发掘实际上是一种资源浪费,乾陵地宫一天不打开,就一天不知道它的真正面貌。同时,这些专家认为,开挖乾陵也是一种经济需要。当时,陕西临潼的秦陵兵马俑和陕西扶风县的法门寺,经过发掘并推向社会之后,都收到了极为可观的经济效益,给当地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乾陵地宫被发掘后也必定会在社会上引起强烈的反响,可以相应的开发旅游资源以解决当地的财政困难。

考古学家支持发掘乾陵的最根本的考虑还是为了乾陵地宫的安全。因为乾陵地宫处于一个极不稳定的地震带上,一旦遇到地震,整个地宫则面临全面被毁的危险。更何况,盗墓贼是猖獗、疯狂的。他们的盗掘行为令人防不胜防。曾经有许多古墓在发现后没有及时发掘,结果被盗墓贼抢先破坏。周公墓就是其中一例。发现周公墓之后,考古学家们经过多方批准终于获得了允许打开周公墓,却发现墓室内已经被盗墓贼洗劫一空,里面竟然还有盗墓贼留下的矿泉水瓶!(←←难道是农夫山泉)乾陵现在已经天下闻名,肯定会引起盗墓贼的关注。如果迟迟不进行发掘,一旦被盗墓贼抢先,将是考古界和史学界巨大的损失。所以,有专家甚至提出了“抢救性发掘”的口号,认为对乾陵地宫的发掘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不过,考古学界也有坚决反对发掘乾陵地宫的呼声。持这种观点的专家认为,一旦地宫被发掘,若保护措施没有做好或是保护技术没有达到要求,大量文物有可能在一瞬间被氧化毁坏。因此,对乾陵地宫的发掘就等于对地宫的直接破坏。

20世纪80年代,国内要求发掘乾陵的呼声越来越高。无论官方、民间还是学者,都认为抢救性发掘保护乾陵迫在眉睫。在这种呼声下,陕西省向国家提出了开挖乾陵的申请,还将开挖乾陵列入了当年的重要议程。但是,国家一直没有批准这个申请,这正是出于保护乾陵的考虑。

对于发掘中面临的有关文物保护的技术问题,支持发掘的考古学家作出了正面回应。他们根据对南唐二陵、唐僖宗靖陵等古代陵墓地宫的发掘经验,精心地创制了一套发掘保护措施,以最大限度地保护乾陵中的文物不受损害。有人还建议发掘前在墓道口建一个密封舱,密封舱设三层,发掘人员带着防毒面具进入,不把外界的空气成分带进去。这样就可以解决里面的文物因为外界空气侵入而可能造成的氧化问题。

现在,已经争论了50年的话题再次被提了起来。有人提到了国家文物局、省文物局、乾陵博物馆等部门已着手改善乾陵的环境,修复乾陵文物,准备大规模考古勘探乾陵地宫的消息。这个消息一传出,就在社会上引起了轰动。因为这无疑是向社会宣布,国家已经开始着手准备发掘乾陵。虽然具体时间还不得而知,但这个消息无疑是值得期待的。

1475f10a693d25e9d6e68960a9d95943.jpgb5ff0bda01fdf4cb810bc548d94465d1.jpg53a33d79312dbb4ab4ce3a849560d5f5.jpg343c12b4fe3ed082d125a59e8adf5a7b.jpg

武则天墓石像的头农民发现了,河南农民挖出武则天唯一遗物

武则天墓千古谜题:墓前的61个无头石人,被两位农民轻松破解了吗?

陕西咸阳市有一座梁山,山上有一座帝王的寝陵,这便是武则天与唐高宗李治的"二圣"合葬墓。它是唐朝"依山为陵"建筑工程的代表之作,距今已有1300年的历史,也是现如今唐朝十八陵的唯一"幸存者"。

作为中国几千年封建王朝的第一位也是最后一位女皇帝,武则天的一生可谓是传奇,从明争暗斗的后宫脱颖而出一跃而为皇后,再一步步排除异己,执掌大权登上帝位,这一路如若无智慧、无手段,则她早在唐太宗在位之际,便不知异首何处了。这位历史上杰出的女政治家,在位时已被世人评说,死后还留于后人千古谜题。墓前竖一无字碑,还有61个无头石人,无字碑早以为后人解说为:一代女皇的功过是非,任凭后人评说。然而,墓前这61个无头石人却始终是一个谜?

直至上世纪70年代,这个谜题才在无意间被两位农民解开,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一代女皇,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武则天作为一代女皇,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世人对其评价也褒贬不一。

《旧唐书》中把武则天描写成一个工于心计、心狠手辣的女人。但现代历史学家郭沫若却以"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八字高度评价她。

无论怎样,她是一个奇女子无疑。

公元624年,武则天出生在山西并州文水县,其父武士彟是当地的一个木材商人。后因出资协助唐高祖李渊建立唐朝而进入官场,历任各州官职。母亲则是隋炀帝时期武卫将军杨达的女儿。武则天祖上虽并非是官宦世家,但也是出身名门望族,也无疑养尊处优的家中宠儿。

小时候的武则天就被袁天罡点评为:龙睛凤颈,是大富大贵之相。为女,当为天下主。

冥冥之中这一预言也成了她之后帝王之路的开端。14岁的时候,武则天入宫,被封为唐太宗李世民的才人,李世民还赐其"武媚"一称号。虽然入了宫,但是武则天并未得到李世民的宠爱,在后宫众多嫔妃之中,她只是默默无闻、最微不足道的那位。十二年过去了,武则天的位分仍是才女,未得到任何晋升,本以为就这样在深宫苟活,却在李世民病重期间,发生了转机。

公元643年,李治被册立为新太子。唐太宗病重期间,太子留守身旁照顾,而此时武则天也被安排照顾皇帝,这一时期,两人接触频繁,渐渐心生情愫,感情持续升温。但是,皇帝驾崩后,按照唐朝惯例,后宫妃子需出家,武则天也无法逃脱这一旧制,入感业寺削发为尼。

然而,李治登基之后,对武则天仍有情,在一次去感业寺进香之际,二人相遇,旧情复燃。后来李治不顾众人反对,执意带武则天回宫,被封为"昭仪"。自此,武则天抓住了这一机遇,开始了谋权夺利之路。

她先是牢牢抓住了唐高宗的心,备受宠爱,又用计谋战胜了王皇后,让唐高宗排除众力立自己为皇后,这也既是著名的"废王立武"事件。稳坐后宫之位,但经历了后宫的腥风血雨之后,她的野心便慢慢膨胀了。几年后,李治驾崩,李显继承皇位,可惜李显还没有坐稳皇帝之位,便被迫下马,皇太后武则天废他为庐陵王。

其后,又立一位小皇帝,自己则垂帘听政。然而,到她67岁之际,再也不满做幕后之人,便再次废帝自己登基。公元690年,武则天改唐为周,成为了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

墓前61个无头石人,千古谜团被破解

武则天登帝之后,广开言路、延揽人才、招贤纳士,帝位逐渐稳固。在位期间,大力发展了科举制度,开辟了让寒门之子得以进入仕途之路的先风。但是不可忽略的是她也发展了朝堂酷吏之风,发生了很多冤假错案,滥杀许多无辜之人。

公元705年,82岁的武则天生病了,羽林大将军接太子李显至玄武门,下令杀张氏兄弟。武则天被迫退位,罢黜的太子李显继续登上皇位。结束了长达十五年的执政之路。一代女皇自此退出了历史舞台,辉煌的人生自此谢幕。

武则天死后,便与李显合葬于一处,这便有了无字碑以及墓前那61个石人。为何墓前会有61个无头石人,这些石人都是按照真人的形象和身高来制作的,并且身着异服。几千年过去了,唐代十八陵中乾陵是唯一一个没有被盗墓贼打开过的皇陵,墓前的无头石人也成了千古谜题。

直到1974年,这个谜团被两位农民无意间解开了。原来,1974年的某一天,咸阳的两位农民下地干活,背着锄头在田间锄地,突然其中一个人在落锄后觉得手臂被震了一下,弹了回来,地下有坚硬的东西。两个人很是好奇,于是继续往下挖,挖上来一块巨大的东西,很是沉重。两个人迅速用手剥落掉泥土,张口结舌,原来是一颗石制的人头,五官清晰明朗,栩栩如生。

这两个农民猜测可能是文物,因为咸阳是古都,一向都有各种各样的文物散落民间。两个人一合计,便报告给了当地的文物保护部门。专家完两位农民的描述,大为惊奇,迅速成立了研究小组跟着农民前往石制人头所在地勘察。经过一番研究鉴定,确定了这批人头是唐代的文物。

后来查阅古典文献,再结合当时人头所在的地理位置,专家们猜测这是武则天墓前石人的头,后来经过现场比对,果然如此。自此,真相大白,谜题解开了,原来石人并非无头。经过对比鉴定,这些石人其实是突厥人,不仅五官长相与汉人极具差异,还刻有他们身份字迹,证明是异域人无异。

墓前的61个石人代表了61个唐朝的藩属臣子,他们的存在,意寓为唐朝至高无上的权力与地位,昭示了周边属国对大唐的敬畏,显示了武则天大周时代的天威。那么,这些石像为何会断掉呢?民间对此有两种解释。

一是自然灾害所致。明朝发生过一场大地震,波及到乾陵,导致这些石像的头被震落,并经过长时间的累积,被埋于地下。二是人为所致。明朝末年有个外国使者来访问,偶然间路过乾陵,发现自己的祖先竟然在唐代皇帝的墓前,屈辱不堪,于是哄骗当地的百姓,说其会导致大灾,百姓们信以为真,将石像的脑袋砸掉。这两种说法都是传言,并没有真实的证据。这个谜团还有待后人去解开。

一代女皇的辉煌早已淹没于历史的长河之中,但其光辉灿烂的人生历程,着实让人赞叹不已。她龙睛凤颈、灿如春华、娇如秋月;她步步谋划、工于心计,登上帝位,一生功过,不立功德碑,却留一无字碑,不予评说,此举令人称奇。

武则天墓石像的头农民发现了,河南农民挖出武则天唯一遗物

武则天墓前立着61尊石头人,为何皆无头?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女皇帝,在位期间曾大肆杀害唐朝宗室,兴起“酷吏政治”。但在“神龙革命”之后,唐中宗李显复辟,武则天被迫退位,驾崩后以皇后身份入葬乾陵,与唐高宗李治合葬在一起。奇怪的是,武则天墓前却立着61尊无头石头人,他们的样貌和身份都不得而知,考古专家也是一头雾水。然而,当地老农的一个偶然发现,却意外解开了石像“无头”谜团。

乾陵坐落在陕西乾县梁山之巅,陵园朱雀门外的东西两侧,分别立着29尊、32尊无头石像,像极了秦陵中的兵马俑。但从服饰和《陕西通治》中记载的资料来看,无头石人的身份地位要比秦陵兵马俑高出许多,他们似是少数民族的首领和使臣。此外,赵楷在《乾陵图》所写的“记”中提到:“乾陵之葬,诸蕃之来助者何其众也。武后曾不知太宗之余威遗烈,乃欲张大夸示来世,于是录其酋长六十一人,各肖其形,镌之琬琰,庶使后人皆可得而知之”。

不少人认为,无头石像都是少数民族的首领,但考古专家发现,他们的身份没有这么简单。首先,从服饰上看,他们穿的大多都是圆领紧袖的左衽(衣襟)武士袍,这是区分汉人和胡人的一个显著标志,确认了他们少数民族的身份;其次,无头石像的双手中都抱着笏板,也就是古代大臣上朝时手中拿的狭长板子,用于记载上朝要说的事,可见,他们都是唐朝官员。

最后,其中20多尊石像的腰间,还束有“玉袋”,按照唐朝的规定来看,只有五品以上官员才能随身携带“玉袋”,专家依次判断,他们的身份绝对不低。身份确定之后,无头的谜团依然没有解开,尤其是61尊石像呈现不对称放置,不符合中国古代的建筑格局,专家心中疑虑颇深。然而,无头石像之谜却在1971年秋末的一天迎来了转机。

当时,陕西省乾县瓜婆岭村的两个农民正在地里劳作,其中一个村民的锄头碰到了一个坚硬的东西,他挖出来一看,竟是个雕刻精美的石刻头像。老农不敢怠慢,于是马上将其送到了县里的文管会,或许那儿的专家知道头像的来历。意外的是,当专家第一眼看到石刻头像的时候,便料定它来自武则天墓前的61尊无头石像。因此,关于石像的来历,也许并不像民间传说的那样。

民间传说中,无头石像在夜间会化作妖怪,糟蹋附近村民的粮食,村民忍无可忍之下,一起将石像的头砸碎了;另一种说法是,八国联军在侵华时,见到武则天墓前立有外国使臣的石像,他们认为那是一种侮辱,所以将石像头砸碎了。可是经专家考证,八国联军并没有到过乾陵,何来砸碎石像一说。后来,专家查阅史料得知,无头石像之谜,很可能与1555年1月23日发生的“关中大地震”有关。

由于乾陵处在震中地带,再加上石像上布满浅色的线条,意味着石料略有瑕疵,而颈部正好是脆弱易折的部位,在地震中极易受损,所以61尊石像的头颅很可能在地震中失去了。另外,专家又在附近找到了3尊半身未成品石像,与61尊石像加起来,正好是64尊,符合对称分布的数量。因此,专家断定61尊石像的头颅,的确是在地震中灭失的,当然,也许有少部分是在明末清初的屡次战争中遭到破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