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歪歪头条网站,我们将带您了解更多奇闻世界!
微信扫码关注
看新鲜资讯

首页 >奇闻异事

四川村民在河边发现金元宝 专家火速启动20台抽水机抽排河水

奇闻异事 发布日期: 2023-03-14 浏览:

河边淘金狂潮四川村民在河边意外捡到金元宝,立即在当地掀起了一股河边淘金狂潮。

533e2ed83005e21dfc2e58dad201823d.jpg几天后,考古学家赶到现场,村民们只能上交找到的黄金。

看到金子后,专家们立即召集了20台水泵,直到河水被抽干才停下来。

村民们顿时傻了眼,各种猜想。

6e754984aad941b9ec446ff067c29f83.jpg是什么吸引着河下的考古学家?

真的黄金宝藏真的沉在河底了吗?

张的宝藏2016年,四川江口镇岷江边,20多台大功率水泵夜以继日地工作,一口气将岷江抽干,留下河底的泥土和鹅卵石裸露在水面。

3ce4ec63a040602ff1e81abe8a50a301.jpg专家们立即拿着考古发掘的工具,跳到河底开始发掘工作。过了一段时间,眼前出现了各种闪闪发光的金银财宝,让岸上围观的人激动不已。

事实上,最先发现江口镇河边藏着黄金的,其实是当地的几个村民。

当他们在河边散步时,无意中捡到了几个金元宝。消息传开后,当地男女老少纷纷来到河边挖洞挖石寻宝,很多人都有惊喜。

303640126d9b1a7a49477401e065d653.jpg他们有的发现了金元宝和银元宝,有的发现了金银发夹和手镯,有的发现了许多刻有文字的金相册。

村民寻找黄金的消息没有逃过专家的耳朵。他们一有风声,马上就来了,先是封锁现场,然后劝说村民交出捡到的财宝。

经过清点,村民们刚刚捡来的这些金银文物价值就达到了3亿元!

072c6eede2eff99c13aa1c17da3b6468.jpg有一个重达740克的罕见黄金相册。上面的文字似乎记录了明朝皇帝和王子的名字,显然是皇室成员所拥有的。

另外,像这样的50两银锭,重1860克,应该是明末放的,够一大家子买好几年的粮食了。

b98f02c79e786ab13e1882f0b240d43b.jpg但是村民们发现的不仅仅是银锭,还有金锭。一个金元宝值250两银子。

这枚硬币看起来很普通,但实际上是金子做的。几年前,一枚这样的硬币在香港的一场拍卖会上拍出了270万的高价。

0b82795334a843891c9cd10f4ed320c0.jpg然而这枚硬币最有价值的不是它的材质,而是刻在上面的“赏西王”四个字。

专家们看到“悬赏西王”这几个字都吃了一惊。

这个“西王”指的是张,明末著名的义军将领。像“西王赏功”这样的钱币,是他专门铸造来奖励英雄的,非常罕见,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41797e1453ee52dfc942e1bceb9658bc.jpg再加上金银元宝上的“长沙府”字样,不禁让专家想起当地流传数百年的传说。

“石龙给石虎,金银绝对五千。谁知道怎么破,买成都房子?”

这首《寻银》,当地的孩子都可以唱。它描述了张藏宝的地方。只要我们能探索其中的奥秘,就能找到张遗失已久的“巨宝”。

28d8fc64f8e3612b2122c3b4a7616a09.jpg那么,专家们是不是刚刚发现了歌谣里的秘密,这样岷江才会被抽干?

“石龙大战石虎”的专家前来收集文物后,在当地警方的帮助下,从文物贩子手中得到了一件价值过亿的宝物。

这是一枚纯金打造的虎扣金印,上面刻着“永昌元帅金印”四个字,最初是一群亡命之徒从江里打捞上来的。

cc99a0d4b8cec9c3652abe55f4100243.jpg该团伙来到江口镇后,在当地听说了张寻宝的传说,顿时起了贪念。他们合资买了几套潜水服,每天晚上坐着小船悄悄来到河边,潜到河底,在黑暗中摸索。他们先是找到了一个五十两的金元宝,然后得到了虎钮的金印。

在此期间,他们中的一些人因为潜水而淹死,他们很高兴以800万的高价出售老虎按钮金印,但他们听说文化重新

4e1124b2b7311be85bec3e88c67b05b0.jpg他们不知道的是,这枚虎扣金印是非常珍贵的国家一级文物,3200万卖的很便宜。

这些不法分子被警方成功抓捕归案,他们的所作所为也给专家提了个醒。——这些投机者没有把握,不可能多次潜入河底钓鱼。

专家在江口镇进行了调查。

ea0e16b7fb36793dd66c448c205ac9ef.jpg这时,有人发现河边密林中的一块岩石上立着一尊石虎像,附近的山壁上雕着一条石龙,石龙石虎附近的石壁上,有“石龙vs石虎,金银采自山”。“中华瑰宝繁盛,民族万世光芒”的刻字。

39ec5a7bd4d04a260a7fbe775617e20a.jpg这不禁让人想起当地的民谣:“石龙大战石虎,金银万万五。谁知道怎么破,买成都房子?”

据说只要找到石龙和石虎,就能找到张宝藏的位置,相当于整个成都的宝藏。

7e366dda6e8c73a8b6a84678a62ce300.jpg这两个相似的词突然启发了专家。这是张留下的藏宝标记吗?

石壁上的题字是民国时期在彭山县做官的许。这说明许也在寻找这件宝物,只是他没有找到,所以在石壁上留下了文字,提醒后人不要忘记这件珍贵的宝物。

专家顺着石龙石虎的方向找过去,没想到来到了村民发现金元宝的河边。

ccd6081e621339c1022181d3f1f9a63c.jpg专家们恍然大悟,几百年来无数人梦寐以求的张宝藏,原来就在岷江江口镇的一段河底!

现在歌谣的奥秘被发现了,专家们怎么能放过这个宝藏呢?更何况早就被不法分子盯上了。还不如尽快打捞挖掘,以免后患。

于是有考古专家紧急调来20多台大功率水泵,围堰考古现场。

《水下博物馆》中说,这件宝物在张就相当于成都的金银财富。300多年来,无数人被吸引到这里,甚至清政府也派人试图寻找这块宝地。

但是,河水太快了,过去的人很难在河底找到任何东西,但现在有了先进的技术,没有任何压力。

4d338127b958b528b8a5cc40d562293d.jpg看到专家调来的20多台水泵连夜工作,很快河底的淤泥和鹅卵石出现在大家面前。如此庞大的工程,即使在世界考古史上也是罕见的。

随后,专家们带来了专业的雷达探测设备,在河底的淤泥中仔细搜寻。这个装置只要发现金属,就会发出刺耳的提示音,保证考古队绝不会漏掉任何一件有价值的文物。

2b8bad8fbdc43ae37b006f604d20addd.jpg另外,考古现场有专业的泥沙清理设备,总有两三个考古人员站在旁边,时刻盯着传送带,防止遗漏小文物。

随着考古发掘的进一步发展,一座“水下博物馆”逐渐出现在大家面前。

专家们在河底发现了3万多件文物,包括金发夹、金手镯、金戒指和金耳环,以及许多其他珠宝。

9dcde2a508cc4aec00314d8791f76a29.jpg有些看起来很不一般,是张的军队在战事吃紧后从民间掠夺来的。

有的已经熔成了金银锭,在水底留下了大量的矿渣。

ef2420725da5b4ae23b69a0d03fb84f7.jpg有趣的是,专家们发现了大量的硬币,包括当时正在流通的明朝硬币,以及罕见的“西王赏”硬币。此外,实际上还有许多西汉王莽、清代乾隆鲍彤发行的五铢硬币和日本的铜币。

13652fc5e50e1d858ff271379459bbd2.jpg这些不属于明朝的钱币,很可能是不同年代的商船经过这里时,不小心被扔到河底的。

专家们还发现了一些黄金相册,其中记录了诸侯王和皇室的内容,可能是张占领四川后从那些王那里收集来的。

字体最奇怪的文物其实是一件武器,它是由考古学家发现的

b84c48d5765528e5756c073080812a09.jpg本次考古发掘始于2016年10月,历时两年才得到初步结果。然而,挖出水底的宝藏并不意味着考古的终结。也代表了考古研究的开始。那些封存多年的秘密,还在等待人们去发现。

四川村民在江边捡到金锭专家火速赶来用20台抽水机开始抽江水

四川村民在河边捞金元宝,被没收后,专家用20台抽水机抽干河水。四川一个村民在河边钓鱼,竟然捞出了一个大金元宝。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很快从四里坝乡传开,吸引了不少来到河边寻宝的村民。

“石龙对石虎,金银绝五万,谁知足可买京师府邸”的民谣在附近流传已久,但这石龙和石虎从未见过,所谓的水下宝藏也无人见过。

自从村民都去江边寻宝的消息传开后,也迅速引起了相关文物部门的重视。看到村民捡到的宝贝后,专家们相当震惊。那些都是明朝的物品,是真正的文物。

于是相关部门立即遣散了陆续前来寻宝的村民,并安排考古队对这片河道区域进行了大规模的检查。

据史书记载,张战败后,曾将大量财宝沉入闽江底,这就是张的宝库。

但是诺大的岷江应该从哪里开始呢?

在搜寻大量文献的同时,专家们讨论发掘对策,但在此期间,有人为了一夜暴富,打起了闽江水下宝藏的主意。

只经过半天的训练,他们就敢自带氧气瓶和潜水服,在夜黑风高的时候行动,潜入闽江底试图寻宝。

这些人中的一些人为了寻找宝藏而失去了生命,并永远沉浸在河底。即使是血的教训也没能阻止犯罪团伙在春秋时期发家致富的梦想。

没想到,他们真的发现了一个被金钱蒙蔽的犯罪团伙,避开巡逻人员,每天下河一次,每次都在3、4个小时之内。

直到有一次,他们在水底发现了一只虎形金印,迎来了人生的巅峰。这枚金印卖给了文物贩子,卖了800多万。几个人愉快地分享了这笔钱。

他们没想到,这枚虎形金印具有极其特殊的历史价值,很多大佬都在摩拳擦掌地收藏它。

等到人物贩子卖掉的时候,他自己的价值已经超过了3200万元。

如此大规模倒卖文物,也引起了警方的注意。像这样的盗墓贼不在少数,而且都盯上了闽江底的宝藏。

在很短的时间内,警方破获了多起盗墓案件,追回文物多达数亿元人民币。

盗墓屡禁不止,考古人员也加快了脚步,将岷江底的发掘工作提上日程。由于闽江面积巨大,专家们一时无法确定闽江水下宝藏的位置。

专家们在阅读了大量文献后,圈定了一个2万平方米的考古区域。

虽然当时是岷江枯水期,但水流依然湍急,给考古发掘带来很大难度。于是考古人员决定找来20台大功率水泵同时工作,将那段闽江的水彻底抽干。

如此庞大的工程,在国内外考古史上都是非常罕见的。

为了准确定位,专家们使用先进的雷达探测方法,对该地区进行逐英寸扫描,只要发现水和石头之间隐藏着金属。

探测器会发出“呐喊”的提示声,声音越大,下面的金属量越大。

此外,还有专门改进的履带式机器,经过专人精挑细选,没有漏掉任何一件有价值的文物。

在完全的准备下,专家们在水底做出的考古发现让全世界都感到惊讶。让人没想到的是,虎形金印只是t的尖端

四川村民在河边捞起金元宝,引发寻宝大战。专家们解散了寻宝者,找到了20台水泵,夜以继日地工作来排干河水。

这么刺激值得吗?

这是警方从犯罪团伙手中收缴的国宝级文物,价值连城。

专家还从村民手中收集到一个刻有文字的大金牌,净重740克,一个刻有文字的大银锭,重1860克。

不要小看这个银锭。明朝中期,可以买一万斤大米。即使后来货币贬值,这样的一锭银子也能让一家人吃上好几年的口粮。

里面还有一枚金币。虽然体积小,但含金量极高。同样的金币早前在香港拍卖,最终以270万人民币的价格成交。

藏在岷江底下的财宝多到可以买京城的房子,这不是传说。那么张到底有多少宝贝呢?

2002年,《世界年鉴》公布了中国宝藏之谜。在众多宝藏中,张宝藏是数量最多、体积最大的宝藏。

根据《世界年鉴》的初步估计,张宝藏的数量可居世界第三,亚洲第一,足以说明张宝藏之巨。

那么在几百年的时间里,张就没有想到的宝藏吗?

其实古往今来有很多寻宝人。

咸丰三年,有大臣向皇帝禀告,他看到彭山村民从河里打捞黑色的银锭。当时,太平天国运动期间,咸丰帝为了筹集军费,命令成都将军余睿调查此事。

然而,将军从河底打捞却一无所获,一无所获。

直到袁世凯时代,他还对闽江底的宝藏垂涎三尺。他曾经命人挖了70多个大坑,清理了几十条小河,也没有挖到什么像样的财宝。

虽然张宝藏的传说自古流传,但从来没有人真正找到过。尽管如此,还是有很多人关注张的宝藏。

就连外国传教士和蒋介石也曾经想过,但最后的结果是一无所获。

传说中的张宝藏真的是张留下的吗?

西王赏币是张特有的钱币。张是明末清初起义的领袖,自称“西王”。这枚金币是用来奖励有功的将军的。

纯金制成,材质越好,勋章含金量越高,象征的荣誉也越高。

从金册页上的刻字也可以明显看出它属于张时期,当时的银锭也有明显的标志。

而且根据银锭上的小疙瘩和文献的记载可以看出,当初制造银锭的要求非常严格,不能少两斤。那个小疙瘩是后来补的。

从岷江底出土的宝物可以看出,这些宝物确实是张本人所埋。

作为起义将领,张是如何获得这么多财富的?

既然已经积累到极其丰富的地步,为什么还要把所有的宝藏沉入河底?

张经过等许多省市,起义需要大量的军费开支。起初,他掠夺俘虏和官员的所有钱财,积累了大量财富。

这一点从警方收藏的一本黄金画册上就可以看出来,上面写着朱元璋的忌讳和明朝太子的名字。这种物品只能由皇室成员拥有。

出现在张的宝藏,足以证明这张黄金画册,是出自张藩王之手。

但随着起义的发展,张不仅大肆掠夺王公贵族手中的金银财宝,还对老百姓网开一面,岷江出土的大量银耳环就是明证。

那些是普通农妇经常佩戴的首饰。

张称王,企图造反,明成祖不会坐视不管,出兵平定张,势必把他一网打尽。

张被明军打败,被迫退到岷江边上。

杨展将军利用岷江的地形在那里设下埋伏。张的运宝船在江上遭到袭击,那些木船很快就被击沉,沉入了江底。

于是,张的宝藏成了大多数人都想得到的巨大财富。

然而,专家们不明白的是,为什么亲眼看着张的宝藏沉入湖底,却依然无动于衷。

除了杨展之外,几百年来无数人觊觎这块宝藏,许多人为这块宝藏而死,但没有人找到它。

随着时间的变迁,岷江依旧滔滔不绝,那些宝藏一件件重现,揭开了张宝藏的秘密。

四川村民在江边捡到金锭专家火速赶来用20台抽水机开始抽江水

村民把池塘抽干用来捕鱼,4台水泵抽了17天!竟然发现了世界第九大奇迹,是什么?在浙江省衢州市龙游县凤凰山脚下,有一个叫石岩背的小山村。虽然四周森林翠竹环绕,但由于地处偏僻,常年寂静无声。1992年6月,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几个淳朴的村民无意中唤醒了一个沉睡千年的奇迹——浙江龙游石窟3354号。

走近历史,了解石窟

石窟,往往与佛教文化密不可分,最初起源于印度,是佛教建筑的一种形式,是雕塑美学与建筑的完美体现。根据专家学者的研究,中国的石窟艺术在隋唐时期达到顶峰,而那正是大乘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时期。中国大部分的洞穴群都在黄河流域周围,这里曾经是历史上许多朝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其中最著名的有: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大同云冈石窟、重庆大足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

和很多石窟类似,龙游石窟也是从山上凿出来的,但它在石窟群中如此特殊:一是它的开凿经历可谓一波三折,二是它的内部结构令人叹为观止。与佛教文化无关的龙游石窟故事,至今仍是一个众说纷纭的历史谜题。

抽水渔民的惊人发现

石岩背村附近有密集的水系,不仅被曲江环绕,还有大大小小许多深水塘。1992年6月的一天,石岩北村的四个村民无事可做,就想到池塘里钓鱼捕虾,消磨时间,给自己的厨房加点料。其中一个村民突然对池塘的深度感兴趣,于是他自带水泵,通过抽干最小的深池塘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这个平局不重要。虽然我们没有从深塘里钓到期待中的鱼虾,但却向世人暴露了一个结构奇特的宏伟洞穴群。

原来,这个深塘的水域面积虽然最小,但深度却大得惊人。由于深塘与山脚相连,在抽干塘水后,一个隐藏在深塘和山腰的巨型洞穴显露出来。接下来的几天,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周围的其他深塘被逐一抽干,更多大小不一、布局精巧的岩洞露出了本来面目。

当地人眼中的世界第九大奇迹。

相信大家或多或少都知道公认的“世界七大奇迹”,而随着现代考古技术的成熟,谁应该获得“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称号也成为了一个有争议的话题。它的“候选”是:中国秦陵兵马俑、中国万里长城和印度泰姬陵。也许就规模和名气而言,龙游石窟无法与上述三处早已享誉国际的古迹相提并论,但这并不妨碍龙游石窟成为当地人眼中的“世界第九大奇迹”。

进入龙游石窟景区,你会惊奇地发现,在方圆0.38平方公里的面积上,竟然有20多个洞窟,每个洞窟内部都非常空旷,有着罕见的斜屋顶设计。洞穴从长方形的洞向下延伸,垂直高度可达30米。洞顶呈“倒斗”状,许多巨大的鱼尾状石柱与洞顶无缝连接。岩壁的每一个平面都必须在一条直线上,洞顶和石柱上都布满了清晰均匀的豁口,令人叹为观止。显然,洞穴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人工挖掘的产物。

我们很难猜测最初的建造者为什么要挖这样一个巨大的洞穴,为什么他们要如此努力地修整天花板和每个角落,使之有棱角和均匀,如果只是为了利用它的空间。此外,尽管困难重重,为什么建造者必须在天花板和石柱上留下清晰而规则的凿痕?我们不难想象,施工如此细致严谨,施工者必然付出巨大努力。

无独有偶,在埃及的尼罗河畔,也有许多宏伟的金字塔形建筑——金字塔,由平均2.5吨重的巨石堆砌而成。建造工艺之精密,制作难度之难以想象,与龙游石窟颇为相似。然而试想,一座规模宏大、气势恢宏的建筑所需要的选址、构思、施工技术,一定是相当复杂的。几千年前,没有大型机械和现代科技的辅助,古人一定做出了难以想象的努力。

“生命体验之谜”的高层地下人工建筑

龙游石窟景区目前已开发7个洞窟,尚有10多个洞窟未发掘。龙游石窟与其他石窟显著不同的原因是,在整个宏伟宽阔的石窟中,除了一幅鱼和动物的浮雕图案外,没有其他文物可以追溯和揭示。寂静的石窟仿佛是巨大的石屋和巨大的石桶,没有给出任何线索,让世人去猜测它的身世。

尽管多年来无数著名专家学者实地考察、翻找古籍、多次讨论,但他们只能将龙游石窟的“身世”追溯到公元前212年甚至更久。庞大宏伟的工程,令人难以置信的规则和凿槽,如果有完美的内部线条,处处显示出龙游石窟的高建造水平。

建造者不明,建造日期不明,建造目的不明。但是,我们仍然可以肯定,龙游石窟作为我国高水平的地下人工建筑,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者非凡的智慧和高超的工程技术。

自然风化带来的“脆弱”

学过地理,热爱旅游的朋友应该知道,落基山脉有自己的“寿命”。比如台湾省北海岸野柳风景区的“女王头”,其实就是一块蘑菇状的岩石。作为海滨著名的旅游地标,该岩因其自然位置常年遭受日晒、风吹、雨淋,岩体因风化而逐年萎缩。同样,龙游石窟的岩体也不可避免地因风化而被侵蚀变脆。

龙游石窟中有大大小小的鱼尾状石柱,在洞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支撑作用,堪称洞窟中的“擎天柱”。由于石窟位于地表附近,受风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许多石柱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风化,有的石柱与洞顶之间甚至出现了应力裂缝。一旦裂缝横向贯通,石柱就会整体破坏,必然造成洞顶塌陷。

不仅石柱受损,洞内许多岩体也开始断裂,岩块之间的相互结合力变差,会导致洞内垂直拉力弱的地方出现剥落、掉块现象。而且越靠近洞口,风化造成的破坏越明显。这不禁让我们想起了曾经因为自然作用和人类活动而遭到严重破坏的敦煌石窟。同样,谁也不希望龙游石窟岩壁表面精美的凿槽在几十年后消失。

保护龙游石窟

目前,文物保护工作者和地质专家已连续三年对龙游石窟进行抢救、加固等保护工作。据景区工作人员介绍,一些破损不严重的柱子已经用竹片进行了捆绑加固,一些破损严重的柱子已经植入了钢筋,还有一些已经无法修复的柱子已经全部换成了混凝土结构。

此外,对龙游石窟的一些研究和实验也正在进行。政府和专家致力于改进所采用的加固措施、施工工艺和修补材料,以找到更完善的加固保护方案。

到目前为止,由于一些技术原因和一些专家学者的审慎建议,龙游的许多水下石窟受到了当地政府的保护,没有得到开发。历史文化遗产不仅属于我们,也属于我们的后代。我们呼吁保护龙游石窟,就像保护敦煌壁画一样。对于古代人类智慧的结晶,我们不仅要在保护中发展,更要在发展中保护,因为我们会通过敬畏历史来创造历史,永远不要忘记我们可以开辟未来。

开发龙游石窟的旅游资源没有错。在严格保护的基础上,既要看到它的商业价值,又要有效发掘它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相信总有一天,我们的后代能够彻底揭开龙游石窟的未解之谜